是啊……
他从前在宫里时,早晚都要给父皇母妃请安,如今身在汉中,却只能隔着书信遥想父皇母妃与妻子面容,再想见面……
甚至不知他这回镇抚九边,是过几年边关平定就能回京,还是以后就只能永驻陕西。毕竟他这周王封地就该在陕西,只将他从附郭省城西安府挪到汉中府,也差不多少。
他这片思亲之情浮在心头,进山游玩时也有些心不在焉,到出色景点也不过是附和着旁人赞两句,不欲叫人看出自己心事罢。
宋时虽然讲不这山里景点,但做导游基本素质还在,眼就能看穿游客兴致高不高,有没有回头投诉潜在念头。周王这表现显然瞒不过他眼睛,趁杨大人他们揽云观景之际,宋时这位感动大郑好连襟便悄然凑到周王身边关怀他下。
气温安排栽种时机比数着节气栽种更利于水稻生长。
汉水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时间也足够长,只要提前在暖房里育好秧苗,农历三月就可以栽种早稻。现在插禾其实晚些,但后面如果合理施肥、及时晒田,后期结籽时养护好稻根、稻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便能提高有效分蘖数量,养出结实多而饱满稻穗。
他当着周王和上官面不好脱鞋脱袜子,下田查看稻叶和分蘖情况,便问问替他耕试验田农户。听着这片田到分蘖初期,便又指点几句灌田深浅、施分蘖肥、晒田经验。
虽然汉中已有数千年种稻经验,但宋时讲又是更符合植物生理科学方法——本地水稻亩产也就三百多斤,到他穿越那时候,杂交水稻最高亩产千二百多公斤,光看也知道哪个方法更合理。
般农户种田也全凭经验和直觉,从没听人细讲到田中水要放几分高,分蘖到多高要晒田,听他讲东西都觉得新鲜不已。虽也有人不信他个当官会种田,但更有迷信官老爷权威,把他讲记在心中,还想求他多讲些东西。
王爷究竟为何
宋时摆摆手:“现在还早,讲到这里也差不多,回头该上什肥,府里会有人送来,该晒田日子也自会有人提醒。你们若有心学他,除那对照田不能动,自家田里尽可以按这法子追肥、量水、晒田,只是肥不要上多,此时肥上得多,茎杆便会抽得太快,单薄易倒。”
要是能能依他讲方法增加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只要后期没有大水旱灾荒、蝗灾、稻瘟等病,每株禾苗分出五穗以上,每穗结个80粒以上还是很有可能。
收获时还得叫农户仔细些,别急着打谷。万有茎六穗、茎九穗这种吉祥数字嘉禾,就都收起来,留给周王当圣寿礼献上去。
他捻捻碧绿纤窄稻叶,起身对周王说道:“殿下久居边关,圣上心中必定日夜思念。来日丰收,殿下送些嘉禾回京,既报平安,也有天下太平、圣寿万年好意头。”
这话说得倒有些触动周王情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