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在北大读书多年,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傅斯年致信蔡元培,直言:“北大此刻之讲学风气,从严格上说去,仍是议论风气,而非讲学风气。就是说,大学供给舆论者颇多,而供给学术者颇少。”
虽然新文化运动具有极强政治指向,并且这种政治指向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而越来越有号召力,但在胡适眼里,美国式资本主义政治才是中国榜样,十月g,m经验则是疏于谈“具体问题”“主义”,不值得过度提倡。因此,他希望将新思潮意义局限在学术与文化层面,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等事项。其中,他尤为重视整理国故。因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是近代以来重要议题,能否在此议题上形成自己主张,关系到能否获得学术话语权与领导权。
由于晚清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深受清代汉学影响,所以要想介入此领域,需要对清代汉学传统进行诠释。在胡适看来,“清朝‘汉学家’所以能有国故学大发明者,正因为他们用方法无形之中暗合科学方法”。虽然类似观点在晚清就有不少人谈及,包括章太炎收录于重订本《訄书》《清儒》,但胡适想强调重点并非清代汉学暗合科学方法,而是何谓“科学方法”得由像他这样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来定义。在著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里,为该书作序蔡元培就称赞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绩溪胡氏,禀有‘汉学’遗传性”,又在“美国留学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难处,到先生手里,就比较容易多”。当然,胡适本人与蔡元培提到、被称为“绩溪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并非同宗。而这本书出版与其说在晚清以来大量研究先秦诸子论著里如何显得出类拔萃,不如说是被不少希望迅速掌握治学门径青年学生奉为理解何谓“科学方法”、何谓中国文化入门读物。
受到胡适等人影响,社会上掀起股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国故之风,批青年学子纷纷加入其中,各种速成式国学概论小册子纷纷面世,不少虽具有定传统学术功底,但谈不上有多少精深见解人摇身变,成为对国学素有研究专家。在此背景下,当时在东南地区影响力极大江苏省教育会于1922年3月在上海《申报》上发布广告,告知自该年4月1日起,每周六下午皆邀请章太炎来公开面向社会大众讲演国学。此外他们还特意说明,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目睹欧风东渐,国人竞尚西学,导致国学呈衰微之象。为振衰起微,使中国文化能够与西洋文明并驾齐驱,所以敦请章太炎开坛设学。而这次讲学活动主要组织者,乃是自晚清以来便致力于教育事业江苏著名社会活动家沈恩孚。
首次讲演,因为章太炎名气极大,所以来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