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炎指出,“心能推度曰恕,周以察物曰忠”,这是在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解释忠恕。在他看来,忠恕是种观察事物与理解事物态度,能够意识到万物理应各得其所,不能将己之立场强加于万物之上,这就是忠恕之道。基于此,他认为最能领会忠恕之道是庄子齐物思想。很明显,与其说章太炎是在表彰孔子,不如说他是在用经由自己阐释过齐物哲学来评价古人学说。
相似地,在新增入《道本》中,章太炎针对老子思想中无欲、无为,指出“无欲则不得慈民处官”。“不少留烦恼障者,其志则厌苦人世,不能悲恫以应群生之求也。”其意思就是,如果为政之人心若枯槁,那就很难和芸芸众生喜怒哀乐产生共情。与之相应,“人民困饿之厄,寒燠之眚,鳏寡之戚,无欲者不能体觉也”。对人间疾苦,须心有所感,方能对症下药,为民兴利。莅民理政与个人修身不同,高妙玄虚之语往往和大众心理差距甚大。若以超越众生心态面对民众,不易形成以百姓心为心之念。因此,章太炎认为战国时期墨子与宋趼虽劳形苦心为天下事奔波,致力于让民众丰衣足食,但心态与普通人差距太远,容易将本来用于约束自己严苛标准拿去要求普通人,反而不能与民众打成片。章太炎如此评价老子思想,是希望从人性论与认识论角度分析政治活动中齐物之道,探析为政之人应以怎样心态处理政务。置诸晚清以降求新、求变志士心态弥漫于社会之中背景,章太炎此论颇为难得。
为进步阐述这个观点,在同样新增入《检论》《通程》中,章太炎认为汉代以降,能体会“以百姓心为心”之要义者莫过于北宋程颢。他说道:
及观伯子之言定性,可谓旨远而用近矣……其言盖任自然,远于释氏,而偏迩老聃。何者?志不欲为长往绝俗,将师保万民,而以道莅天下,故不得果于除外。顺斯术也,固将无为而治,其尚杜塞情欲,备诃责于贤者邪?持论虽高,其情更迩。及其审示径隧,独以忘怒观理为端,弥复岂易。缀学之士,深宫之主,可为也。故老子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伯子所论,其展伸此也,号曰“定性”,而更宛臧南面之术。
在章太炎看来,程颢《定性书》主张天地普万物而无心,圣人顺万物而无情。这在实践层面即为摒弃主观、祛除偏见,不因心存天理而决然灭人欲,不将自己主观好恶施于普通民众身上,而是以通达、平等眼光看待人间事物发展与变迁。这点与老子“无为而治”甚为相似,体现“以百姓心为心”。这也是位成熟政治人物应该具备心态。
章太炎讨论中国传统学术里涉及“性与天道”话题,大多是为分析政治活动中为政者心态、立场与价值观。在重订本《訄书》里,章太炎对王学批评颇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