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阶层,从附庸风雅“艺士”开始,直至手握大权“京朝官”与“方面官”,基本上是“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
章太炎这分析其实点出在g,m运动中如何培养g,m道德关键问题,即必须将中国社会里长期存在道德内涵与在传统社会结构中被视为道德担当者士绅阶层进行切割。要认识到前者在当时中国有其存在合理性与必要性,然而由于后者久处不良政治环境中,已经很难再具备作为社会道德表率资格,因此诈伪腐败之行才会频频出现。而正因为当时g,m党里大多数人都出身于这个阶层,所以更需格外警惕不要让那些由不良政治环境所熏染而成行为传染自己,以免使自己变得和那个群体无甚区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些在中国社会里长期难以获得相应政治经济权力与文化话语权群体,在他们长期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中,反而更有可能体现出良好道德品质,这也是“平民g,m”能够展开重要基础。
从逻辑上讲,如果要进行“平民g,m”,也可以对长期由士绅阶层掌握解释权那些道德规范进行番猛烈批判,这样似乎更容易让平民阶层获得政治上主体地位。但章太炎在《g,m道德说》里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既接地气,又有影响g,m道德依然要与儒家传统脉相承。他以顾炎武在明亡之后倡导行己有耻、经世致用,自觉担负起天下兴亡之责为榜样,强调g,m者g,m道德应具备知耻、重厚、耿介、必信四种品质。关于知耻,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庸》所说“知耻近乎勇”。章太炎则希望g,m者不能“弃礼义捐廉耻”,要意识到“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关于重厚,章太炎认为g,m者要祛除浮薄放浪文人作风,避免各种轻佻言行。关于何谓耿介,章太炎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之谓耿介,反是谓之昌披”。关于必信,章太炎则强调g,m者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在这四种品质当中,知耻、重厚、耿介是针对个人修养而言,必信要贯穿在与人交往之中。只有做到这四点,才能称得上具备完整g,m道德,也能比立宪派更显道德意识。
毋庸多言,章太炎列举这四种品质都和儒家传统息息相关。可见在他看来,g,m道德离不开继承儒家传统,这是因为中国g,m面对是中国社会,而儒家传统长期以来形塑中国社会道德规范与伦常准则,所以只有做到儒家传统提倡那些优良品质,g,m者才能获得更多支持,g,m思想才能更深入人心。出于相似考虑,到1910年,章太炎发表《思乡原》上下篇。在他看来,要想形成良好道德氛围,必须“惩昌狂,检情貌”。那些推崇新学、激越昂扬之举虽然符合时代潮流,但其中有多少是发乎至诚,有多少是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