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
可见,章太炎眼中符合时代需求《中国通史》,应做到贯通古今,能成为具有国民教育性质“国史”。在内容上,须侧重于“典志”,将晚近新学理熔铸其中,区别于往日沾染科举策论之风史论,借此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章太炎在当时为获取更多新知识,阅读许多涉及进化论与社会有机体论日本学者论著与译著。他指出:“物茍有志,强力以与天地竞,此古今万物之所以变。”与之相反,则是许多生物因不明合群竞争之道,以致日渐退化。正是在这样思虑之下,他认为需要在历史著作中加入能促进“合群明分”内容。
虽然此时章太炎乐于和梁启超讨论通史编撰这样学术问题,但在政治主张上,由于立志走g,m之路,章太炎和依旧不愿放弃君主立宪道路梁启超之间分歧却越来越大。1900年,梁启超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文,从“积弱之源于理想者”“积弱之源于风俗者”“积弱之源于政术者”“积弱之源于近事者”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当时国势日窘原因。虽然他在“积弱之源于近事者”这节中历数清代以来各种,bao政、苛政,但是仍旧强调“今上皇帝以天纵之资,抱如伤之念,借殷忧以启圣,惟多难以兴邦。天之生皇也,天心之仁爱中国而欲拯其祸也”。
对此,章太炎在1901年发表《正仇满论》文以反驳梁氏。他强调:“今日之满人,则固制汉不足亡汉有余。”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将乾隆比作宣称“朕即国家”法皇路易十四,以此来突显前者专制,但是却又不主张民众起来进行g,m,原因在于不能忘却心中“圣主”光绪。但是在章太炎看来,光绪种种举动,非为国家,而是借维新之名来夺慈禧之权,“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位”,因为彼等深知“满、汉二族,固莫能两大也”。即便他有心改革,也由于能力有限,难以成功。反观亿万汉人,“其轻视鞑靼以为异种贱族者,此其种性根于二百年之遗传,是固至今未去者也”。就算是迫不得已而出仕清廷为官者,他们不与清廷合作之心也未尝少衰。总之,在章太炎看来,不反清,中国则终究难以摆脱危局,欲清z.府施行立宪,无异于与虎谋皮。
章太炎提到汉人不愿出仕清廷为官,从清代政治史上看,很可能只是他种推想。但据章士钊回忆,章太炎在当时认为“鼓吹种族g,m,非先振起世人之历史观念不可”。1902年4月,章太炎与秦力山等人计划在日本东京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因被日本警察制止,改至横滨举行。章太炎为此活动写篇“宣言书”,其中提到:“愿吾滇人,无忘李定国;愿吾闽人,无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