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在章太炎看来,如果为宣传政治主张而无视历代学术流变、任意质疑古书与古史真实性,将会造成很不好影响,使人觉得中国古代没有信史可言。而旦形成这样认识,中国文化根基也就被动摇,这不但会造成学术研究上混乱,还会危及中国人政治与文化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政治变革是近代中国所必须面对时代课题话,那这种变革绝不能建立在粗疏简陋学术基础之上。后来章太炎在提出政治主张时,往往要从历史角度追溯其流变,并从哲学角度论证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他深思熟虑、立言谨严表现。而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恰恰是康有为如此这般处理方式,开启为宣扬特定政治与文化诉求而任意质疑、否定古史记载先河。不过,在这篇文章里,章太炎依然强调自己只是在讨论学术问题,而非由此来否定变法运动,强调自己与那些借反对康有为学术主张来抨击变法者绝非类人。
除对康有为经学主张进行商榷,章太炎在当时还从哲学层面回应、批评康党思想,特别是谭嗣同《仁学》。当谭嗣同被捕遇害后,梁启超开始在他主持《清议报》上连载谭嗣同遗作《仁学》,并撰文表彰谭嗣同事迹与品格。通过报刊传播,时间谭嗣同在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眼中象征着锐意改革、勇猛无畏。谭嗣同在《仁学》书里,运用“以太”这概念,构建起从个人“心力”出发,终至彰显“仁”之普遍性理想社会图景。其中,具有神秘主义特征“以太”是贯穿于万事万物关键。这个概念在19世纪物理学领域主要用于解释电磁波生成与运动。但在谭嗣同那里,“以太”可以脱离具体物质实体而存在,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有灵魂、有意识。早在1897年,章太炎就在宋恕那里读到谭嗣同《仁学》抄稿,但他觉得此书内容比较杂糅,因此评价不高。1898年,孙宝瑄也多次在日记里记载章太炎对《仁学》评价,当然主要还是以批评为主。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为宣传变法思想,借鉴西方宗教史内容,将孔子诠释为开创孔教教主,并将儒家思想神秘主义化。对此,章太炎在《儒术真论》文里,通过从《墨子》当中钩沉与墨家进行辩论战国儒者之言说,认为在战国时期儒者特征恰恰不是宗教化、神秘化,而是拒绝言鬼神之事,强调要从社会实践出发思考问题。章太炎强调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以天为不明”与“无鬼神”。所谓天道,原本就是人们因为不解自然现象而产生种主观想象,随着自然科学进步,人们会更为深入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而人生老病死也属于自然现象之,并无鬼神之道掺乎其中。此外,人性格和资质主要由后天熏染而成,正是有着这样认识,为实现理想社会状态,孔子才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