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显示不忘“故国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坚守“夷夏之辨”。因为在清初,就有不少以明遗民自任士人坚持拒绝下葬之时穿清朝服饰。相似地,吕思勉回忆,他家乡常州有位老人,声称其远祖于明亡时,留下套明代衣冠,命子孙后代珍藏,待“光复”后再穿出祭拜祖先。
关于这个问题,章太炎在向弟子朱希祖口述少年事迹时有更为翔实描述:
本师云:余十二岁时,外祖朱左卿(名有虔,海盐人)授余读经,偶讲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g,m思想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g,m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
在这里需要注意是,朱希祖既是章太炎学生,又是朱有虔族人,因此不排除章太炎在朱希祖面前会多说些朱有虔对自己影响。不过将这些材料结合来看,需要辨析是章太炎是否像自己自述那样,早年在周边长辈们影响下就萌生不认同清朝统治合法性意识。
在清代汉学传统里,顾炎武地位十分重要,不少人将其视为汉学开山,推崇他治学方法。因此,朱有虔向章太炎提及顾炎武学说,其实也未自外于清代汉学范围。王夫之著作能在晚清以较为齐整面目重见天日,离不开曾国藩在金陵主持刊刻《船山遗书》。而坚守君臣纲常曾氏之所以敢于将反清之念甚强王夫之著作整理刊刻,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相信经过几百年统治,清朝政治合法性已经毋庸置疑,无需担心人们会通过读王夫之论著而心生异念,反倒是王夫之对性与天道精深思考,有助于促进儒家义理之学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即便朱有虔向少年章太炎讲授王夫之学说,也未必就属于异端之举。
再来看朱希祖那段记录。朱希祖1936年4月向章太炎询问少年事迹。而在1933年,章太炎在苏州国学会讲演“民国光复”,专门讲述自己眼中辛亥前后史事,鉴于他3年之后便与世长辞,可以说,这次讲演应该算是章太炎叙述辛亥g,m最终版本。其中他说道:
按清入主中原三百年间,反清之意见,时载于书籍,鼓励人民之同情,今举其代所宗大儒之言论以概其余。顾亭林《日知录》中解《中庸》“素夷狄行乎夷狄”,见目录而解义删去。然见钞本《日知录》中说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之谓素夷狄行乎夷狄。非谓可仕于其朝也。”又解《论语》“管仲不死子纠”,谓“君臣之分,所关者在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