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谓《史》《汉》易及,揣摩入八比,终不似。年十六,当应县试。病未往。任意浏览《史》《汉》,既卒业,知不明训诂,不能治《史》《汉》,乃取《说文解字》段氏注读之。适《尔雅》郝氏义疏初刊成,求得之。二书既遍,已十八岁。读《十三经注疏》,暗记尚不觉苦。毕,读《经义述闻》,始知运用《尔雅》《说文》以说经,时时改文立训,自觉非当。复读学海堂、南菁书院两《经解》皆遍。
在这里,章太炎说自己家里“无多书”,显然是谦辞。和江浙带著名藏书家比,章太炎家中藏书或许并不算多,但要和般民众相比,甚至和偏远地区士绅家庭相比,章太炎家已经算是藏书颇丰。也正因为有这样藏书基础,他才有可能在读书之初就涉猎清代汉学论著。而在当时那些文教不怎兴盛地区,读书人所能见到书籍种类其实是比较有限,甚至有时只能读到些和科举考试相关书。比如在湖南地区,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因事功而名扬四海之前,当地学问主流依然是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性理之学。而在四川,张之洞在1873年担任四川学政之初,发现当地读书人见识极为有限,有人终身只会诵读种经典,并且还没什心得。更有甚者,当地还流行用道教内容去解读《大学》《中庸》这两种被列入“四书”之中经典。而张之洞所设想改造当地学风方案,就是将章太炎自少年时代起就已经比较熟悉江浙学术(主要是汉学)引入四川,使那里士子有机会窥学术门径。总之,章太炎后来能在思想与学术领域有这样大成就,方面固然离不开他从小养成勤奋治学习惯,另方面也和他家庭背景,包括江浙地区文教兴盛大环境有关系。
在结束本章叙述之前,还需辨析个问题。在章太炎对自己早年读书治学活动追忆中,他经常强调自己从小就受到周围长辈影响,具有朴素基于古典“夷夏之辨”反清之志。他在《自订年谱》里说朱有虔经常向他讲授明清之际历史,以及王夫之、顾炎武学术思想。章太炎当时虽不能完全领会其要旨,但却深受启发。此外,在自己13岁那年,他看到家中书架上有蒋良骐《东华录》,就取来观看。读到戴名世案与吕留良案时候,深感不平,于是想起《春秋》“尊诸夏,贱夷狄”之旨。他还声称自己无意于举业,也与这样思想意识有关系。在为章濬所写传记里,章太炎叙述自己早年就有“夷夏之辨”观念,章濬对此并不在意。后者还对章太炎等人谈道:“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这段话意思就是说,章濬强调自己虽然曾经担任清廷下层官吏,但章家直都有不承认清朝合法性传统,所谓“用深衣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