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议论。在这三个令文中,更反复申述“唯才是举”方针,大胆否定以仁孝为中心用人制度,把反传统精神发挥到极致。
当然,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并不是要同传统彻底决裂,并不是完全不要德行、不要政治。曹操接受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自己也是在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而踏入仕途,对忠孝还是持肯定态度。初平三年(192)曹操任兖州牧后,曾任命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后张邈叛变,扣押毕谌母亲、弟弟和妻子儿女。曹操知道后,对毕谌说:“你老母在张邈那边,你可以离开这里到那边去!”
毕谌赶紧叩头,说自己没有异心,曹操为此大加称赞,还感动得流出眼泪。谁知毕谌离开曹操,就找机会逃走投奔张邈。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毕谌被活捉,大家都为毕谌担心,以为他肯定活不成,谁知曹操却说:“个孝顺父母人,难道会不忠于君主吗?这正是所要访求人啊!”
不仅不治毕谌罪,还让他去做鲁国相。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曹操还是十分欣赏并提倡孝道。像毕谌这样人在曹操阵营中不会是个别。邢颙(字子昂)德行卓著,时人有“德行堂堂邢子昂”赞誉,曹操任命他做广宗长。后因旧主死去,邢颙擅自弃官奔丧,有关部门向曹操举报,曹操却说:“邢颙忠于旧君,有致之节。”不仅不加追究,后来还任命他做司空掾。郑浑高祖父、父亲都是名儒,本人德行突出,曹操听说后,就把他召为掾属。曹操宣布孔融罪行,也是说他不孝。在第三道求贤令中,曹操还把推举“至德之人”放在首位。这些都证明,曹操不是不要德行,不是不要忠孝仁义。在曹操看来,讲究忠孝仁义人对自己也是有好处,他们可以忠于自己,实心实意地为贯彻自己政策和路线服务。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德才往往不能兼备,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使用,即使是那些有严重缺点、甚至是“不仁不孝”人也不例外。由于特别强调才能,德行无形中退避到次要地位,成种陪衬,因而显得不那重要。
曹操“唯才是举”方针,在实践中是得到贯彻执行。大批出身低微、“经”不明“行”不修、甚至曾经反对过曹操人能被吸收到曹操周围,成为曹操重要将领和僚属,就是贯彻这方针结果。有人来到曹营后,仍然不修德行,老犯错误,曹操有时也能加以原宥。曹操同乡丁斐(字文侯),在曹营任典军校尉之职,得到曹操信任,丁斐有什建议,曹操般都能加以采纳。但丁斐有爱贪小便宜毛病。建安末年随同曹操征吴,因自家牛瘦弱,就利用职务之便掉换头官牛,被人发现告发,受到免官下狱处罚。曹操后来见到丁斐,故意问他:“文侯,你印绶到哪儿去?”
丁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