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也不会有旷废事。曹操在这里再次提到陈平。据《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刘邦任命他为都尉,典护诸将。后来周勃、灌婴等谗毁陈平,说他家居时曾私通嫂子,当都尉后又接受过诸将贿赂。刘邦就此责备魏无知,魏无知说:“现在楚汉相争,最需要是人才,向您推荐就是人才。陈平才能对国家是很有用处。只要才能对国家有用,盗嫂受金又算得什呢?”
刘邦觉得有理,于是更加重用陈平,终于成就大业。曹操同时提到苏秦。苏秦是战国时纵横家,曾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抗秦。后秦从中破坏,六国约解,齐伐燕,攻取十城,苏秦又说齐王,使齐归还燕十城,齐人因此说他卖国,说他反复无信。曹操认为,陈平虽没有敦厚品行,苏秦虽并不守信用,但他们个辅佐刘邦奠定帝业,个救助弱小燕国,其才能还是可堪大用,从而有力地说明“士有偏短”也决不能废置不用道理。
第三道求贤令发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八月。令文说: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道令又明确提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不仁不孝也“勿有所遗”问题。令文例举历史上些出身微贱、名声不雅、品行不端而才能卓著、立大功人物,其中管仲是再次提及,陈平是第三次提及。其余人,伊挚(即伊尹)、傅说都出身奴隶,但个辅佐商汤灭夏朝,个被商王武丁举用为相。萧何、曹参原来都是县吏,后来辅佐刘邦,都位至丞相。韩信年轻时曾乞食漂母,受胯下之辱,但后来却做刘邦大将。吴起是战国初卫国人,在鲁国时,齐人攻鲁,鲁君想任他为将,但因其妻是齐人,有些猜疑,他便杀妻换取信任,做鲁将,打败齐国。他年轻时,为出外求官,花光家产,被人讥笑,他杀掉讥笑者三十余人,继续外出,临行与其母告别,发誓不位至卿相不还乡,不久母死,果然不归。但他先后辅佐鲁、魏、楚国,历任将相,建立卓著功勋。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曾声名远播,家喻户晓,举以为例,显得言之凿凿,滔滔雄辩,从而为“举贤勿拘品行”提出有力论据。最后要求部属将那些流落民间而道德高尚人,果敢勇猛能奋不顾身对敌作战人,普通文墨小吏中才高质异堪做将军、郡守人,背着不光彩名声、有着被人讥笑行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才能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