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营造学社专家们不同,同样是没有文献依据“四次说”,对于初懂些皮毛学生们来说,则是惊世骇俗发现。这种判断是从《校刊》刊登“四次说”之后后续文章所体现出来。先是张阔深连续刊登多篇文章,可惜文章并没有什新意,两篇下来,分别是“上下天光历史”“样式房图档收藏”科普而已,只是字里行间优越感几乎溢出纸外。不过,这种毫无意义文章,还是从中看到句令人满心期待话:样式房不只是姓雷家堂。虽说这句话极为不准确,样式房实属内务府下层机构,雷家人官职最高,自然由雷家领导,并非学术艺术界,根本没有家堂之说,但能有这样句,让对他张姓更有期待。
包括“四次说”三篇文章连续发表之后,终于出现质疑声音。毕竟是国立清华大学,就算没有眼力毒辣老专家,也不可能让篇没有文献基础文章支撑太久时间。抑或是反驳文章作者终于看《汇刊》,《校刊》反驳观点和《汇刊》如出辙:没有任何文献证明,仅是凭空假设,甚至可以称之为捏造历史。
来,“捏造历史”帽子扣得太高,般人都难以承受。二来
主张予以严厉反驳。反驳言之凿凿,随后翻遍《汇刊》再不见“四次说”。
看似篇无稽之谈文章,断本该有线,实际上仅仅篇豆腐块文章,足以给出真正可以去查找线索。这种时虚时实过程,才是最有趣。
在《汇刊》创刊之后,中国营造学社就开始持续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参与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张阔深就是被招募志愿者名单中位。名单是大好文献,不仅有准确时间记录,还会在每个名字后面添加简短个人信息。张阔深,九三六年七月加入营造学社志愿者行列,是位在读大学生,就读学校:国立清华大学。
“请帮拿下九三六年以后《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把手中光盘交还给学生管理员说。
她依然对没什好气,斜着眼看看,才挤出句:“不在这里,请去图书馆借阅。”
“哦,不好意思,是糊涂。那,请帮忙先把计时器停下,去去就回。”
她没有说话,但气氛上已经表达“废话”二字。
实际上,只是图方便才问,想要看那份校刊,并不需要再跑到清华大学校图书馆,拿着自己电脑,随便坐在什地方,只要有网上得用数据库即可。只是当想到如果抱着电脑坐在校园里上网,着实显得有些落魄。幸好就在建筑学院层,有处为咖啡自动贩卖机辟出来休息区,提供桌椅,实在体现出人性化面。
买杯咖啡,坐到边,继续工作。
和猜测完全致,张阔深在《汇刊》上提出“四次说”惨遭否定无力翻身后,是不甘心,因此很快他又把同样文章发表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