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和自己持有同样左翼政治观点:“们都有社会主义理想……他立场从未动摇,从未犹疑,直坚如磐石。”但希瓦利埃很清楚,奥本海默并不执迷意识形态。“他不盲目,没有狭隘党派偏见,不会机械地固守某条路线。”
希瓦利埃口中奥本海默本质上是个不受党章约束左翼知识分子,但是后来,当他开始动笔写自己和奥本海默友谊时,希瓦利埃又想要暗示些别信息。1948年,希瓦利埃完成部小说大纲,小说主人公是位致力于制造原子弹杰出物理学家,也是个“不公开党小组”实际领导人。1950年,希瓦利埃因为找不到出版商而搁置未完成手稿。但是在1954年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之后,他又拿起笔,1959年帕特南出版公司出版这部小说,书名起得有点儿生硬——《将成为上帝人》。
在小说中,奥本海默角色化名为塞巴斯蒂安·布洛赫,他想要加入**党,但令他意外是,当地**党负责人拒绝他正式入党。“塞巴斯蒂安会定期与党小组会面,在各个方面他都表现得像是名真正党员,其他党员也都这样看待他。但是他不交纳党费,他有自己捐款渠道,不通过这个党小组。”在小说后半部分,希瓦利埃将这个不公开党小组每周例会描绘成“大学师生中常见话题开放非正式研讨会”,成员们会讨论“思想和理论”、时事、“教师工会成员活动”,以及“如何支持工会运动、罢工及在公民自由权上受到迫害个人或团体”。作为对苏联1939年11月入侵芬兰回应,希瓦利埃让奥本海默在小说中化身提议,党小组要用“适合有文化、有思辨能力人措辞”发表阐述国际形势文章。小说中,奥本海默角色负担这些文章印刷和邮寄费用,而他也包揽大部分写作工作。“这是他孩子,”希瓦利埃写道,“在接下来几个月,他又写若干篇这样《致同仁书》。”
这部几乎不加掩饰影射小说销量惨淡,希瓦利埃对书评颇为不满。例如,《时代》杂志评论家认为“小说基调就像是名曾经崇拜者在践踏已经坠落偶像”。但希瓦利埃不会就此罢休,1964年夏,他写信给奥本海默说,他写本关于他们友谊回忆录已经接近收尾。希瓦利埃解释说:“本想通过小说讲述个真实故事。但是美国读者并不喜欢这种虚实结合手法,所以现在明白,为记录事实,必须直截当地讲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个重要部分与们党员身份有关,那就是1938—1942年们是同个党小组党员。想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件事,讲述记忆中事实。在看来,这是你人生中最无须感到羞耻事情,还有你对党忠诚既深刻又真诚,这点在你《致同仁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读来仍令人印象深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