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导火索。因为小狼窝是半山区,土地高低不平。地势高地方浇不上水。土质薄地方植物扎不下根,都影响收成。过去两委班子瘫痪,也与地分不下去有很大关系。记得报告文学里有这样句子:“远处是万家灯火,田野里你形单影只,脸上淌着是汗水也是泪水……”这是朱玉兰在踏查土地。她把村里上千亩土地都用脚摸排,做到心中有数。分地采取抓阄办法,最后个阄,是朱玉兰。朱玉兰看也不看,对村民说,如果谁觉得自己地块不好,可以换。结果,地分完,她地就真让人换走。那人比朱玉兰家少半口人,也相应地少半口人地,明显占朱玉兰便宜。朱玉兰不计较。她对说:“半口人地算个啥,要是他家真没吃,拿口袋到家装粮食,囤里只要有,就会给他装满。”
信谁就信到骨子里。最起码面对朱玉兰时是这样。
第次来采访,这里葡萄园已经眼望不到边。葡萄长成弹球大,红梗,翠绿叶子,用个俗词形容,那真叫鲜艳欲滴。在葡萄园里穿行,葡萄架略高于身量,视线以内,是长长“人”字形队伍,整齐划。朱玉兰接受采访时,重点说葡萄种植收益,几乎家家成万元户。那年,因为政治风波影响,中法葡萄酒厂单方撕毁合同,葡萄卖不出去,村里人纷纷堵到朱玉兰家讨说法。朱玉兰背起小包离开家,到外面去跑销路。包里装几个馒头,饿就啃几口。她摸到酒厂老总家,进屋就给人家打扫卫生,人家还以为她是要饭。就这把几十万斤葡萄推销出去。这件事,朱玉兰怎说怎写。文章发表后,却惹大麻烦。有天晚上九点多,朱玉兰坐着130汽车到城里来找,说那家葡萄酒厂看到文章后不干,找到报社非要作者道歉,否则,转年葡萄拒收。朱玉兰特别难为情,说那家葡萄酒厂不仁义,自己做下事,自己不承认。“可咱们有啥办法呢,”朱玉兰忿忿地说:“村里几十万斤葡萄,还指望卖给他们赚钱呢。若不是村里人利益,宁愿葡萄烂到地里,也绝不卖给他们。”
同来另三个人,都是村委成员。神情都很焦灼,显见得这件事对他们很重要。葡萄成熟在即,任何闪失都是致命。但道歉对于来说不算什。就是个小小业余作者,谁都不认识,脸面不值钱。满口答应说,你放心,他们咋需要咋写,只要不误村里事,咋道歉都行。朱玉兰说,他们要求写上“采访失实,作者编造”字样。说,没问题,就照他们说写。朱玉兰大受感动,非要给五百块钱,追到楼下给她扔进驾驶室里。朱玉兰说,这钱不是她个人,是村里。说着,又给扔出来。说,村里钱更不能要。在车子启动刹那,把几张绿色钞票卷好,朝朱玉兰晃晃,扔进后面车厢里。车厢里坐着个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