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寻“石”之路大体已到尽头,也不想写下去。
石头已经寻得。穿过密密层层藜棘,终于得到与这三个字相关文章和名单。
最后,不能不说句:对“石歌事件”,要真诚地表示感谢。这三个字,给带来好运。
这说,不带任何讽刺。
第,这三个字,给真正轻松。
。鲁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很普遍,鲁迅也读不少。他连那位担任过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又处于通缉之中瞿秋白都敢接到家里来,还怕读那些著作吗?
原来,这就是“石歌”问题!
七
悬十几年心放下来,觉得可以公布“石歌”小组真实名单。但还对那个电话里教授太太声音保持着很深记忆,因此决定再缓缓。
现在只能暂掩姓名,先粗粗地提几句:
本来,这个人,是很难摆脱各种会议、应酬而轻松,但是这个可爱谣言救。当今官场当然知道这是谣言,却又会百般敬畏造谣者,怕他们在传媒上再次闹事而妨害社会稳定。这来,官场就尽量躲着。例如辞职二十多年,从未见过所在城市每任首长,哪怕是在集体场合。其实,这对是天大好事,使不必艰苦推拒,就可以从各种头衔、职务中脱身而出,拥有几乎全部自由时间。这多年来种种成绩取得,都与此有关。貌似弃,实为惠。国内噪声紧随,就到国外讲述中华文化。正好,国际间并不在乎国内什头衔。总之,摸“石”过河,步步敞亮。
第二,这三个字,让认知环境。
当代中国文化界诸多人士,对于项发生在身边又延续多年重大诬陷,完全能够识破却不愿识破
九七二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成立《鲁迅传》编写小组,组长是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副组长是复旦大学教师,组内有复旦大学六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人,上海艺术研究所人,华师大附中人,上海戏剧学院人即,半途离开。由于人员太散,该组又由正、副组长和复旦大学人、上海艺术研究所人,组成“核心组”。
后来根据周恩来指示在上海市巨鹿路作家协会成立“石歌”鲁迅研究小组,成立时间到今天还没有打听清楚,组长仍然是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不知道有没有副组长,组内有华东师范大学二人,复旦大学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二人,华师大附中人。由于都是出于周恩来同个指示,这个小组与前个小组虽然人员不同,却还有定承续关系,听说还整理过前个小组留下鲁迅传记。在这个小组正式成立之前,复旦大学中文系部分学员也用过这个署名。
这些事,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
对于今天批判者,无话可说,只有个劝告:凭着天良,最好不要再去伤害已经去世,因此不能自辩大艺术家,如陈逸飞。
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