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们是“无赖儿郎”,确有点像。尤其让人生气是明代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亲政三十八年,竟有二十五年时间躲在深宫之内不见外人面,完全不理国事,连内阁首辅也见不到他,不知在干什。他聚敛金银如山似海,但当辽东起事、朝廷束手无策时问他要钱,他死也不肯拿出来,最后拿出个无济于事小零头,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变黑发霉、腐蚀得不能见天日银子!这是个失去人格支撑心理变态者,但他又集权于身,明朝怎能不垮?他死后还有后代继位,但明朝已在他手里败定。康熙与他正相反,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避暑山庄就是他这种生命方式个重要吐纳点。
三
康熙与晚明帝王对比,避暑山庄与万历深宫对比,当时汉族知识分子当然也感受到,心情比较复杂。
开始,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坚持抗清复明,甚至在赳赳武夫们纷纷掉头转向之后,群柔弱文人还宁死不屈。文人中也有些著名变节者,但他们往往也承受着深刻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
想这便是文化力量。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而事情到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系统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
个民族、个国家、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地域、政治,而是文化。当时江南地区好几次重大抗清事件,都起于“削发”之事,即汉人历来束发而清人强令削发,甚至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地步。头发样式看来事小,却关及文化生态。结果,是否“毁衣冠”问题成“夷夏抗争”最高爆发点。
这中间,最能把事情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蛮差别,并把“鞑虏”与野蛮连在起也是文化人。老百姓头发终于被削掉,而不少文人还在拼死坚持。著名大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十天后死亡;他门生、另位著名大学者黄宗羲投身于武装抗清行列,失败后回余姚家乡事母、著述;又位著名大学者顾炎武,武装抗清失败后便开始流浪,谁也找不着他,最后终老陕西……这些宗师如此强硬,他们门生和崇拜者们当然也多有追随。
但是,事情到康熙那儿却发生些微妙变化。文人们依然像朱耷笔下秃鹰,以“天地为之寒”冷眼看着朝廷,而朝廷却奇怪地流泻出种压抑不住对汉文化热忱。开始大家以为是种笼络人心策略,但从康熙身上看,好像不完全是。
他在讨伐吴三桂战争还没有结束时候,就迫不及待地下令各级*员以“崇儒重道”为目,向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辞卓越”士子,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做“博学鸿词科”。
这次被保荐、征召共百四十三人,后来录取五人。其中有傅山、李颙等人被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