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留存在案,勿致飘零。
姑妈日记就是这样每日事务清单,令人吃惊详尽,同时又令人吃惊隐晦。它们总是精确记录诸如此类信息:起床睡觉时间,电视节目名称,通话记录(时间、通话人),吃什,干什。而每日内容和填充物却被巧妙地回避。比方说,日记中写着“看书”,但看什、有何心得却只字不提。其余那些赖以构成其漫长、被完整记录生事物概如此。没有只言片语能够揭示此生何谓——没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琐碎而详尽细节,以编年史精确度记录着时间脚步。
总感觉,这个生命总会在什地方现出原形,哪怕只有次,但总会展现自,说个痛快。毕竟,它是由密集阅读构成,而阅读也就意味着思考;再有就是来自四面八方挑剔与委屈暗潮涌动,姑妈很在意这些情绪,会长久地被其占据。这些东西照理应当留存下来,爆发出来,变成段段愤怒文字,让加利娅姑妈对这个世界及其代表者——们——道出切真相,说出她真实想法。
然而,完全没有。有些对于思绪轻描淡写,有些文字上波澜起伏,从中能够捕捉到情绪蛛丝马迹,比如写在父亲和来电记录旁“乌拉!”,写在父母结婚纪念日当天几个略带苦涩、语焉不详句子。仅此而已。似乎,每条记录、每年本日记,其最主要任务就是留下关于自外部生活可靠证据,而真正内部生命却完全地留给自:展示切,隐蔽切,立此存照。
这些日记本缘何令她如此珍视?为何直到临终前都护在身边,还不时地让人挪近点,好像生怕它们会长腿跑掉?或许,那些写下文字,那些关于孤独、悄然滑入虚无讲述,于她而言其实是纸诉状,当世界和们读到它们时就会明白,们对她是何等冷漠。
又或者——尽管有些难以置信——在这些贫乏事件中她发现某种快乐物质,以至于必须以手稿形式使之不朽?因为手稿是烧不毁,它会讲述,却并不作证。是这样吗?假如是,那她做到。
2002年10月11日
又是天。现在是凌晨1点45。刚才把毛巾和睡衣什都泡上,除会掉色。床单被罩再说。此前把衣服从阳台上收进来。外面才3度,菜可别冻坏!南瓜去皮切片放筐里,准备冷冻。做得很慢!边看俄罗斯频道《娱乐白菜会》边做,弄两个多钟头。此前喝茶加牛奶。
16—18点睡觉,不眯会儿受不。此前Т.В.来电,问沃伊科夫斯卡娅地铁站电话事。他12点之前来电:电视能看吗?从早晨起就个台都看不。8点左右起床,当时谢廖扎(姑妈房客)正在洗漱。9点过,拾掇很久才出门。3路车9点45才到,等老半天。要转171路。路上全是人,慢吞吞。乌拉尔路,长途汽车站,报纸。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