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皇太子和吴敏都被召入。吴敏呈上草拟诏书,徽宗作些修改,将其中皇帝使“朕”改为普通人用“予”字。但白时中还是不能接受,于是徽宗在诏书末尾写好几遍“少宰主之”,直到最后白时中接受。
但让皇太子接受内禅皇位要困难得多:
皇太子至榻前恸哭不受命,童贯及李邦彦以御衣衣太子,举体自扑不敢受。上皇又左书曰:“汝不受,则不孝矣。”
太子曰:“臣若受之,是不孝矣。”
上皇又书令召皇后,皇后至,谕太子曰:“官家老矣,吾夫妇欲以身讬汝也。”太子犹力辞,上皇乃命内侍扶拥就福宁殿即位,太子固不肯行,内侍扶拥甚力,太子与力争,几至气绝。既苏,又前拥至福宁殿西庑下,宰执迎贺,遂拥至福宁殿,太子犹未肯即位。时召百官班垂拱殿,已集,日薄晚,时众议不候。上即位。[23]
计划。他在玉华阁召见吴敏。
宰执奏事退立,上皇召邦彦与敏曰:“计已定,只今日好。”因出帖子置邦彦怀间,皆上皇亲批合施行事,如出居龙德宫、皇后居撷景西园、郓王罢皇城司、敏除门下侍郎、内侍随过龙德宫而辄过者斩之类,上皇皆自处分略具。
上皇曰:“不可不称疾,恐变乱生。”
敏曰:“亦好。”
上皇曰:“只称道君。”
其他史料对赵桓拒绝继位原因也提出令人信服观点:钦宗(这时可以这样称呼他)并非按照礼仪要求三次拒绝登基,以示谦恭,而是真害怕在危机中接受这个重任。[24]
前文提到,徽宗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内禅诏书是由吴敏起草,但显然徽宗又亲自(用左手?)将诏书抄写遍。诏书中虽然没有用徽宗提出具体措辞,但总体精神是致。诏书曰:
朕以不德,获奉宗庙,赖天地之灵,方内乂安二十有六年矣。恭惟累圣付讬之重,夙夜祇惧,靡遑康宁,乃忧勤感疾,虑壅万几,断自朕心,讬以大计。皇太子聪明之质,日就月将,孝友温文,闻于天下。主鬯十载,练达圣经,宜从
敏请称太上皇帝。
上皇曰:“卿不须泥。”又曰:“谁草诏?”
邦彦曰:“吴敏学士也。”
上皇曰:“甚好,便要诏卿,须道朕不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意。”又曰:“朕此举,上承天意,次安宗庙,下为百姓。”又曰:“卿昨日计中原数百年利害,是朕意也。”敏涕泣受诏,退俟庑下。
宰执复奏事。上皇谓蔡攸曰:“平日性刚,不意小虏敢尔!”因握攸手,忽气塞不省,坠御床下。宰执亟呼左右扶举,仅得就宣和殿之东阁。群臣共议,再进汤药,俄少苏,因举臂索纸笔,上皇以左手写曰:“已无半边也,如何得大事?”宰执无语。又问诸公如何,又无语。即左右顾,无应者,遂自书曰:“皇太子桓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处龙德宫。”又曰:“吴敏,朕自拔擢,今日不负朕。可呼来作诏。”[22]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