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提供大量外汇;在这同时,他们所付高额租金,既为地主提供设立纺纱厂所需资本,也成为国家税收,为国家实行小规模实验性计划(大部分属重工业)提供资金。因此,们根据更晚近经验,认为日本(和韩国、中国台湾)农业,乃是靠工业强国金援所扶植起来、不符经济效益遗物,但事实上,在该世纪更早之前,情形正好相反。不管们如何评价1945年前“日本奇迹”,这个奇迹和往往被视为东亚发展典型1945年后模式看来大不相同。(它和战后模式不同之处,还在于1945年前日本经济里,与z.府关系最密切重工业部门,虽协助打造强大军力,从经济角度来看,却是最不成功部门。反倒是较未受到z.府呵护轻工业部门,在经济上成功。)
在其他许多例子里,们看到工业产品输出有更大幅增长,却未能替工业化奠下基础。本章第5节所探讨菲律宾,或许是极端例子,却定不是绝无仅有例子。在这个例子里,英国领事罗尼(NicholasLoney)目标乃是摧毁菲律宾手工纺织业,让英国纺织品能打进该地市场;开辟甘蔗园基本上不在他最初构想之列。他开辟甘蔗园,起初大抵上是为运布来船不致空船而回。甘蔗园工人工资微薄,位居社会上层而人数不多地主,爱用欧洲货更甚于本地货。人数较多族群,码头工人,所得确增加,但他们往往是单身汉,把相当多钱花在娱乐和服务上,与女织工有天壤之别。女织工所得往往支应家庭开销,而在罗尼到来之前,她们所得还更高得多。在这些情形下,出口收益增加,毫无助于工业化,甚至反倒阻滞工业化,也就不足为奇。不只贸易对国民总收入影响攸关工业化,对分配影响也是。在没有明确规则可资依循下,运用归众人所有大量劳力或资源或劳力加资源(例如斯堪纳维亚木材或堪称轻工业产品而非“天然资源”日本丝织品)所创造出出口激增,似乎比运用归少数人所有资源所创造出出口荣景,更有助于营造出有利长期发展环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
19世纪科技、政治上种种变革,使全球各地经济体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紧密程度,同时也使富国、穷国在财富、政治权利上差距达到前所未见悬殊。1800年,掌控全球约三成五土地欧洲人及其后裔,到1900年掌控全球约八成五土地,全世界最发达贸易路线大部分经过西欧港口。但在其他些地方,机械化工业和国际金融也开始发展;到20世纪末期,每年横越太平洋贸易量,将远大于横越大西洋贸易量。
初级产品外销对z.府影响,或许更为重要,但这类影响难以预料。庞大石油收益,使数个政权远再不必像过去那样靠向老百姓收税支应财政支出,同时使与外国公司和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