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工业化前景
假设有两方坐下来协商,双方都追求自身利益,但财富、权势差距悬殊,结果,协商出来条件会有利于哪方?在大部分情形下,人们大概都会认为结果很有可能不利于弱势方,使弱势方处境更为艰难。但自从亚当·斯密、李嘉图提出其经济理论以来,经济学直告诉们,在国际贸易领域,这类忧心根本是多余:自由贸易迫使买卖双方专注从事于对自己最有利可图活动,同时使创造出总体财富极大化,因而会使双方都得利。对某些国家而言,这很有可能表示专门从事初级产品外销时期拉得更长,但只有在这样对它们有利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旦情势变成工业化对它们较有利,它们决不可能继续独钟于初级产品输出)。李嘉图所举著名例子,以英格兰、葡萄牙间葡萄酒、羊毛贸易为例,说明两国各自锁定项商品生产,比双方都试图自行生产两样商品,更大有益于两国经济。在课堂上,即使某国样样都比另国有效率,这论点仍然站得住脚(相较于采行自给自足,落后国在自己众多不如人东西中,挑出与他国差距最小东西来专攻,而让其他东西都进口,还是能有所获益)。从理论上讲,保护主义是损人不利己,没有理由采行。
但现实情况并非总是如此黑白分明。事实上,李嘉图那个例子就可能引发个疑点,即葡萄牙与英格兰自由贸易那几百年里,葡萄牙经济景况如何?如果它不是采行自由贸易,情况就定较差?当们理解到历史上几乎没有采行“完全”自由贸易(或者完全自给自足)而成功工业化例子后,这问题更显复杂。即使在众所认定自由贸易黄金时期,美国、德国都是靠着高筑关税壁垒,取得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惊人成长;当时其他许多国家也有某种保护措施。
就连英国本身记录,都不尽光彩。19世纪大部分时期,英国鼓吹自由贸易,但17、18世纪时,它本身纺织业却是靠着差不多百分之百关税保护,排斥廉价印度纺织品进口;直到成为全世界最有效率生产国,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最盛期,英国印度帝国仍是自由贸易化外之地,多种工业产品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随着英国工业渐渐不敌美国、德国竞争,这形同最低保证市场,对英国愈来愈重要,而非愈来愈不重要(见2.9,3.7,7.6节)。
奇怪是,有个靠农产品、原物料输出挹注工业成长绝佳例子,来自们未必料想得到地方——日本(见本章第7节)。日本天然资源贫乏,但在19世纪末期输出大量白银,丝织品输出甚至更多。趁着欧洲养蚕业发生病虫害,同时利用本国技术创新(基本上借由替蚕棚加温,诱使蚕提早在非农忙期吐丝,使种稻与养蚕两者较不冲突),日本农民攻占下大块世界市场,为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