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说法未必靠谱。因为如果是真,这绝对是孔子生平件大事,不可能在《论语》和《礼记》里个字不提。如果真是孔子干,以他个性,肯定会念叨很多遍,把少正卯这个人彻底否定掉,“钉在历史
无良之人啊,偏偏做国君!”就是对悖逆之人为君专权控诉。4
孔子脑子里预存历史借鉴太多,就像下棋样,他看好几步远,没有盲目乐观。但这样从政心态,恰恰建立不什功业,对历史产生不影响。真正在历史上轰轰烈烈、有番大作为,往往是短视之辈,只争朝夕,光看到眼前点利益和建功立业可能,甩开膀子就干,最后确实改天换地,但很可能把自己也断送进去。后来商鞅、李斯是这号人,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也是这种人。
从这角度讲,后人又没能完全理解孔子,要把他看成不食人间烟火干瘪圣人,要是完全不通时务书呆子。其实这两样都不准确。笔者写作这本书,也只是注意到些现象而已,没能说明白还是太多。
代理丞相
孔子进中枢第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这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当代国务总理,算是到达权力巅峰。鲁国本来没有丞相、宰相说法,这是从齐国学来。
季氏家族直垄断鲁国相位(大司徒),不知道为什要让孔子暂时代行权力。也许是觉得“堕三都”半途中止,给孔子个补偿,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另外,这年夏天,鲁定公去卫国会见卫灵公、齐景公,商讨对晋国赵简子作战事,季桓子可能也跟着去,留下孔子看家,就让他代理下国务。
孔子特别认这套,他很在乎官衔,就没再坚持“堕三都”,决心要干更大事业——整顿鲁国世道人心。徒弟们觉得有点不对劲,提醒他当心点,谨慎第,别掉什圈套里去。孔子表面上答应,其实没听进去。
《史记》记载,孔子刚刚代理丞相就办件大案:诛少正卯。这件事《史记》只记载句,《论语》《礼记》都没提起过,搞不清地方很多。
们追溯下。关于杀少正卯说法,是战国后期《荀子》里开始有,东汉王充《论衡》说得更详细。《荀子》里面,孔子解释杀少正卯原因,说这人虽然没有犯盗窃这类常见罪,但思想很危险:行为怪癖而坚定,言辞虚伪而有说服力,学都是荒谬道理,而且涉猎很广。他还喜欢召集很多人起议论时政,会引起动乱,对社会危害性极大,不能不杀!5
《论衡》里更具体,说孔子还没当官,还在曲阜开班办学时候,少正卯也在曲阜招徒弟讲学,把孔子很多弟子都吸引过去,“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只有颜回忠心耿耿追随孔子。6这说,少正卯就是孔子教育事业竞争对手,而且“少正”是个官名,这是以官为氏,说明这人出身地位比孔子高,比孔子竞争优势更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