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贿赂公行,窝案串案迅速增多,腐败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
康雍两朝,举朝视tf如仇敌。到乾隆朝,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背景下,办件事,安排项工作,升次官,枉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如果不贪污,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定范围内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而且是必须。“腐而不败”,是做官最高境界。
为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连查出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案,牵串;查个,带窝”。人败露,则与他有关关系网上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人犯案,会导致省官僚体系瘫痪。
乾隆晚年最典型起贪污大案——甘肃冒赈案,就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点。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人苏四十三率回族起义,乾隆皇帝派兵进剿。由于事发突然,甘肃时难以筹集大量兵饷。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表现自己,主动向皇帝表示,愿意捐出四万两,以解燃眉:“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聪明反被聪明误。读到这个奏折,乾隆第反应不是大加赞赏,而是心中愣。众所周知,甘肃是个穷省,*员收入很低,个布政使怎能下子拿出这多钱?
在布置战争同时,皇帝派人密查王廷赞家产来源。查之下,甘肃冒赈案迅速败露。
原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廷赞前任山西人王掸望任甘肃布政使。他对皇帝说,甘肃这些年连年大旱,百姓饿死不少。因此他请示朝廷,在当地开展捐粮运动,捐得多富户可以取得“监生”资格。对救灾向大力支持皇帝批准王掸望建议。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王氏却只收银子,不收粮食。数年之间,就筹集上百万两白银。这笔钱他分也没有用来救灾,而是在命令各级z.府编造假账报销后,与各级*员私分掉。
在贪污大量银两同时,王掸望不断上奏朝廷,说他办理捐粮事宜,救多少多少灾民,灾民如何如何流着泪感谢皇帝、感谢朝廷,纷纷称赞大清王朝好。这样奏折哄得皇帝心花怒放。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乾隆因王掸望办理捐粮“有功”,道谕旨将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王廷赞接任布政使,按前例继续贪污。据事后统计,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四十六年(1781年)年初,甘肃省共有二十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