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书画,更是皇帝私人收藏库中最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乾隆文化修养极佳。他九岁
明他不收贡品理由。他说,地方大臣们给进贡,不过是想借此与联络感情,建立情感上沟通。“殊不知君臣之间,惟在诚意相孚,不以虚文相尚。如为督抚者,果能以国计民生为务,公尔忘私,国尔忘家,则德心,朕必加以奖赏,若不知务此而徒以贡献方物为联上下之情,则早已见轻于朕矣。”(《乾隆起居注》)励精图治之态灼然可见。
那何以到晚年,皇帝会反初衷呢?
是晚境顺遂,高枕无忧。
二是乾隆本身从来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从来都对物质享受情有独钟。天潢贵胄生活使他从小被培养起超级精细欣赏口味。作为盛世之巅太平天子,他比般帝王有更富于享受资本和条件。
个人天性是不可能被长期抑制,虽然登基之后皇帝强自隐忍十余年,但步入中年之后,皇帝对自己要求不再那严格。十几年皇帝当下来,乾隆路顺风顺水,成绩超乎预期,自信心也直线增长。事业与生活,他自认为有能力兼顾,没有必要再苦行僧般苦着自己。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贡大门第次被打开。那年他首次南巡,同时当年又值太后六十大寿,皇帝下旨说,因两逢盛典,许多大臣再要求进献贡物,以表微忱。如果他概拒绝,似乎不近人情。因为进贡者“分属大僚,上下联情,势难概斥,伊即奏进,自不得不量存二”。
享乐之门旦打开,就注定只能越开越大。
专制体制下成长起来大臣个个都是揣度上心、投其所好好手。事实上,他们用在工作上心思远远没有用在琢磨皇帝好恶上精力多。全帝国内所有高级*员都从这道谕旨里读懂皇帝心声。从此,为皇帝准备贡品,就成他们分内个重要,甚至是最为重要工作。时间不长,他们就摸清皇帝喜好,钟表、字画和古玉,最讨皇帝喜欢。另外,扳指、鼻烟壶、小刀等,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献批贡品,主要有紫檀镶楠木宝座、紫檀镶柄木御案等数种。其中比较特别是“镶玻璃洋自鸣乐钟座”和“镀金洋景表亭座”。
般来说,进贡既然是大臣给皇帝送礼,内容当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发表意见。然而这次贡品送上之后不久,皇帝很罕见地就贡品问题发布指示:“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得多觅几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贡进几样来,钦此。”
从此,皇帝喜欢西洋钟表事立刻被官场所周知,广州西洋八音匣等售价因而猛涨。“这些东西虽然没有什实际用处,但中国官吏们却醉心追求,示意他们下属不惜任何代价收买。”(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