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人极其好胜。张廷玉哭,让皇帝准备好滔滔辩词卡在喉咙,不吐不快。第二天,他遂降下长篇谕旨,向全体大臣详细讲述此事,并将这件事提到“臣节”高度。
皇帝说,作为得到配享荣誉大臣,自然应该为
个。在他看来,满族大臣虽然身上会有种种缺点,但是毕竟“淳朴正直”,与皇帝心德,对主子死心塌地。而汉族人则心眼太多,居心巧伪,“习尚浇漓”,他们太会做官,太会做人。凡事都从自己出发考虑问题,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君主和国家利益之前,因此让人不能完全放心。张廷玉就是个典型代表。
张廷玉应对进退,表面上淡泊大公,背后却心机极深。他虽然勤勉尽责,功劳不小,但举动,言行,毕竟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只不过这种动机被极高手腕消弭得无形无色而已,因此算不上“纯臣”。主动向皇帝请求退休这件事,就再分明不过地说明这点。
就像对父亲许多做法都不以为然样,对于父亲给张廷玉如此高政治荣誉,乾隆直有些不舒服。乾隆表面上对父亲每项遗命都奉之必谨,因此对鄂张二人刻意加以尊重。但是儿子和父亲常存在着种莫名其妙竞争心理,父亲在遗嘱中公然为张廷玉背书“可保其始终不渝”。而在下意识里,乾隆直在抓张廷玉小辫子,以向父亲在天之灵证明,您老人家看走眼。
乾隆认为张廷玉这句话说明他对自己忠诚度和个人感情,远不及对雍正皇帝。正是因为把自己当成不可依靠之主,担心会在乾隆朝落得“不测之局”,所以才要抽身退步,离皇帝而去。
这让皇帝很不痛快。天生好辩乾隆开始拿大道理压人:刘基并非主动求退,而是被明太祖罢斥回乡。为人臣者,当法始终如荩臣。比如诸葛亮,就为皇帝效忠生,这才是大臣最高境界。
张廷玉奏对之际,总是思维敏捷。他立刻说,诸葛亮遇到战争时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不得已。自己则幸遇到太平明主,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在太平时代,能享受到林下之乐。
张廷玉贯温文尔雅,惜言如金,今日这样坚持己见,引经据典,让乾隆觉得十分意外,也下把他辩兴提起来。乾隆又犀利地说,真正忠君之大臣,不论什境遇,都会心不变。比如皋夔、稷契得遇盛世贤君,龙逢、比干则遭逢乱世,bao君,处境不同,然忠诚之心相同。
张廷玉立刻听出乾隆弦外之音,这不分明是说自己不够忠诚吗?皇帝出言如此之重,他不敢再接话茬儿,于是“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
乾隆看他这个样子,也不忍心再说什,招呼小太监:“把张先生扶出去休息吧。”
张廷玉没想到自己请求遭到皇帝如此明确拒绝。他更没想到是,皇帝不仅仅当面拒绝他,还在第二天,将君臣间这番争论公布于天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