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隐私,以社会正义去挑战帝王己之私,终至非死不可。
三是权力过大,不知谨慎。历史上倒霉权臣多是由此。皇帝与大臣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及个人偏好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起。与皇帝意见相左之事既多,不免日久生怨,积隙成仇。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们因为“好名”而获罪。专制主义发展到清代,连儒学人格追求,也成专制极度扩张妨碍。原因很简单。儒学固然有维护“纲常”面,同时也有追求自完善,要求人格独立面。儒学方面要求其信徒尽力为皇帝服务,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能放弃对自己人格尊严坚持和精神价值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他说:“为臣不惟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雍正朝和乾隆朝,都有大臣因为“好名”而被皇帝严厉打击。比如雍正朝杨名时,是个有操守政治家,在些问题比如打击科甲朋党上与皇帝意见不同。他做很多减轻农民负担好事,却忘推功给皇上,遂引起雍正帝恶感。雍正说他“性喜沽名钓誉”“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寻故将其抓入大牢。(郭成康《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
张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错误。他政治信条是绝不要因为政治思路差异而与君主产生冲突。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书。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
张廷玉有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默”。他生为人,谨慎小心,缄默持重。这特点直接遗传自父亲张英。《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专制政治是充满风险绞肉机,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每天退朝回到家里,张廷玉都要把天大事小情细细梳理遍,看看有没有说错话、做错事。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字与督抚外吏接”。雍正对他极为信任,人事决策多向他咨询,他却从来不会透漏任何丝风声。他以皇帝之心为心,以皇帝之意为意,凡事默默去做,不事张扬。许多人经他推荐而受重用,却终生不知道自己被起用背景。在雍正这样只“喜怒不定”猛虎身边,张廷玉恰如个走钢丝演员,全神贯注,始终紧张,没有分钟松懈过。
他襄赞雍正十三年,几乎雍正朝每项重要决策他都参与过。但是《清史稿》列传提及他功绩却只有三件微不足道小事,比如建议对守节十五年妇女加以表彰之类。对此,他学生汪由敦有这样解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