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中时,老师总要等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话。吃顿饭,胜过上回课。(28)
李鸿章这样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老师形象:“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个个东倒西歪。他自家偏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真被他摆布苦。”(29)
和孔子样,曾国藩内心深处很热爱这个教师工作,甚至比做官还要热爱。曾国藩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便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3
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李鸿章到来之前,曾国藩先寄给他三百两以安其家。到来之后,曾国藩在近个月时间里,与他多次长谈,就是为进步观察解他,看看他在数年军旅生涯中有没有什长进。
要做到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段,是让他们直观解湘军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解前线近期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能力。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给他份任务,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自抚州进兵景德镇。五月十七日(公历6月17日)曾国藩致书李鸿章道:
阁下此行,其着意在察看楚军各营气象,其得处安在,其失处安在,将领中果有任重致远者否,规模法制尚有须更改者否,悉心体察。(24)
这显然是在考察李鸿章见识。
般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
李鸿章是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曾国藩赞扬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25)因为身边正缺乏文案高手,曾国藩遂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26)
他教育方式,是如前所述,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方式来提高他们文字水平和对事物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面授。曾国藩咸丰十年(1860)五月初六日日记:“阅《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未毕,二(二字乃洐文)及诸生呈缴功课,余教以‘诚勤廉明’四字,而‘勤’字之要但在好问好察云云,反复开导。”(27)
不仅经常找人个别谈话,曾国藩还利用吃饭这个大家聚齐之时,同大家谈古论今,表面上看是闲谈,实际上是向幕僚传授自己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李鸿章后来回忆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