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仁宗时发明检索编号法。简单来说,就是以《千字文》为批,岁月为次,依序排列。《千字文》里千个字绝无重复,特别适合编码。咱们现在常说天字第号、天字第二号,其实就是这种检索法产物。
不过具体到黄册本身,动辄几万册,千字文系统显然就不堪敷用。
黄册库办法是,先把同期攒造黄册放在起,然后再按直隶布政司、府、州、县、里坊厢、都、图等路细分。还要用长条白纸写明所属,夹在黄册之间。
这种分类,是为方便地方查询。后湖库存黄册大部分是里册,属于最权威原始资料,旦地方上有什纠纷,就会来这里调阅旧卷,平息诉讼。这是后湖黄册库最重要职能之。
如果有人——比如说前文曾经提及那位休宁县平民王叙——想要查自己家在洪武二十四年档案,他该怎做呢?
竿上晾晒。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阳光对纸张保存伤害也够大。不过以当时条件,能做到这细致已经算是尽力。
除防潮,黄册库对于防火也下番功夫。
黄册库内,严禁动火,即使到晚上也不许点灯,冬季亦不许生炉取暖。库房里地面都要铺设沙子,上覆木板。这样既可防火,又可防鼠患。
就连管理人员厨房,都要隔开库房里开外。
第期攒造黄册是洪武十四年,第二期攒造在洪武二十四年。《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所以王叙要先找“地”字号架阁。
他拿着张对照表,发现“地”字号架阁是在梁洲前五号库里。他打开库房,走到“地”字号架阁,会看到摞摞黄册整齐地排列在木架格子里,外头贴着索引条。王叙找圈,看到“直隶徽州府”字样,赶紧走过去,从这摞黄册里翻出标明“休宁县”几本册子,再找到里仁乡呈递分册,翻开里面二十七都、第五图,就能知道自家祖上户籍情况。
后湖黄册库落成年代不详,但肯定是在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四年之间。也就是说,朱元璋忙完第期攒造黄册,就开始责令工部筹备库房建设。到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已有明文
这是洪武、永乐年间格局。后来到正德年间,梁洲增设库房越来越多,距离厨房越来越近,主官索性把厨房给移到环洲上去。每次人员吃饭,都必须从梁洲跑到环洲。这样做很不方便,但上头对此绝不通融,甚至还特意立块牌子:“敢有将火过桥者,治以重罪。”
黄册库防火工作,算得上个不大不小奇迹。这多纸堆在处,整整两百六十多年,居然次火灾都没有。
硬件问题解决,还有个软件问题。
这些档案实在太多,又来自五湖四海,必须有套科学排列方式,方便日后检索。
后湖黄册库库房,是以东、西、南、北、前、后为名。具体到库房内架阁,则以“千文架阁法”做编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