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更有仿着汉中而建“经济学院”,学院间相互联系,请汉中名家教学。若是打听得宋桓二人走到哪里,更要派人跟着他们学上几年。
宋时惦念全国统考试竟比他理想中更早几年出现。
各地教辅书、模拟题也并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其中清浊混杂,泥沙俱下,他们两个教育界奠基人怎忍看见这些学子被假教材所误?
少不得带着那些主动投上门求学学生组个教材编撰小组,编出两套统数理化地教材——
套给年纪尚幼,大脑发育未足,须循序渐进、慢慢学习小学生;套给读书多年,有志自学现代科学成人。两套教材只是用词有些变化,学时长不同,但结果殊途同归,耐得下性子学几年后都能达到统考试水平。
时官儿是做大事人,家务琐事和外人点流言蜚语,何必入他耳呢?
桓凌张开双臂,宽容笑:“时官儿坐过来,三哥给你念报。”想听什三哥就能念什,不必管报上写那些乱七八糟。
宋叔叔两世为人,心理年龄大,最懂得照顾年轻人情绪,便顺着桓凌心思偎进他怀里,双眸微阖,听他用低沉温柔声音读着不知是本地学子写还是他临时改文章。
他脸颊倚在桓凌肩上,稍抬眼便能看到小师兄喉结轻动,感受到自己倚着肩膀和胸膛肌肉细微颤动。他双臂合拢翻报纸页动作次次将这拥抱变得更深,纸页划过衣袖声音更是悉悉琐琐地响进人心里,倒是将他读那些不知真假故事淡化成背景音。
他们自己日子比任谁写故事都好,何必再听别人编?
考卷则先编模拟卷,再年年地集起真题。
教材和考卷是在他们游学当中编成,却飞快地传遍各地书院、学校,更传进京中,得朝中相熟大臣案头新宠。
不久后在礼部办差太子便上本奏请朝廷在春闱之中开新科目,令精通大郑新理学之人也有机会入朝为官。
================
他们不再关心外头如何编他们故事,过上神仙眷侣日子。而朝廷乃至天下却在这层出不穷,以他们为主角或配角,或背景中路人,甚或只是个引论文章作者故事里渐渐变迁。
原本只有少数好实务、爱逢迎*员在本地兴修工业园,将工商并列为与农同重地方支柱;渐渐地兴工业地方和富户越多,农田也都用上工业化产出农具、肥料和杀虫药剂。地方上修路也从黄土垫道、青石铺地改成水泥沙石平坦大道,修路用本钱、人力降低许多,更不复见晴日风起三尺黄沙景象。
地方上有工厂便要招工,无地挣着银子,有地收粮多,便要供养子弟读书。
私塾之中,有不少先生便会教宋桓理学,从小儿教孩子算术、物理。公学校中,更有许多学生结文社,凑钱建实验室,请惯会炼丹道士帮助他们复制书上实验,点点自学理化知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