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各省、府、县或许条件差些,京里有是做学问名士大家,也有会弄油印、石印文人,办个学术期刊内部交流下全不费力。甚至还有富余理学名家、实学大师可以组个审查小组,审审交上来学术稿,取真去伪,把期刊做得更权威。
哪怕那些供稿人写并非审稿人专业,但依现在这个科研水平,也高不到别人连看都看不懂地步。只要依着那论文里内容和引用文章步步验证下去,最后总能证出真伪。
他们在台上讲得兢兢业业,小喇叭嘴儿都叫脸上温度捂得温热,将自己半辈子写论文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台下听众。
这些人能打听到他们要来讲学,甚至有人能花银子在庙里住上几天,必定都是有钱、有闲心、有朝中人脉、有向学之心人。在这教育尚未普及时代,有资本、有能力做学问,正是这些人。
提升科技水平不可光靠个外挂,也不能光靠两个老师普及先进知识,靠是多少代人前扑后继研究,不断学习,纠错,不断深入……
,打叠起精神,听台上二人讲学。
他们师兄弟自来是同讲学,配合默契,从朱子“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入手,讲起格物之法。
当然不是朱子格物,更不是守仁格竹,而是将这个“格”字解释为他们平日践行研究方法:不能只凭心中悟得理便为外物下结论,要求真,要凭事实说话,要经得起反复实验验证……
他们这些年正是用这样穷格物之法,从天地间格得许多知识、理学。而格物得理之后,又当如何确定自己格得道理是真是伪呢?
必须有实际论据支持。
宋时将喇叭拿下来擦擦,口面前饮尽晾得温凉茶水,带着几分欣慰看向这些有心向学文人:“二人暂且讲到这里。天色还早,诸位可还有什想问没有?可以写在纸条上交上来,们挑些问得
治学时以心为本,“古圣相传只此心”不可靠;味相信先人所解经义,泥古不化亦不可取;须得经得起反复验证才是符合天道真知。先经自己验证,而后经天下人验证,真金百炼方见真伪。至于这验证方法……
先写个论文吧。
宋时是从穿越就开始背论文,桓凌为给他挣点小钱钱更是自学成材,硬生生学会现代汉语和各类论文上常见外文字母,对论文感情都快比经义、八股深。
写论文可梳理思绪,证明自家论点。而读论文过程更可让人代入作者思路,明白对方观点如何推导而出,更可自行依法验证其对错。
如此来,天下读书人研究理学、实学时凡有所得皆可写成论文,与同道交流。若当地有福建讲学大会那样论坛,正好在论坛上当面与人交流,会后再集结成册,供没参会人阅览。而那些没有这等论坛地方,也可由当地名士、才子牵头,办个期刊,每月——或每隔几月收取足够文章,集结成册,供人购买、借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