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只恨自己做不出他这样足以流芳青史实绩,没机会品尝这等泛舟五湖上
就算辞职,也要站好最后班岗。
宋时压抑着奔向自由喜悦,在值房里闷头草拟敕书,他同僚们却被他辞官消息震惊得无心工作,议论纷纷:“当初在汉中吃多少苦才熬回京,得这个侍讲学士与少詹士优差,正该在馆局攒资历、养望时候,怎就要辞官?”
“宋家老太爷也认得,也还不满六旬,走路生风,看着身子十分健旺。他们家三兄弟又都在京,儿媳、孙辈都在家服侍老人,何至让他这个最有前程儿子回家?”
难不成是圣上厌恶南风,不愿叫他和桓佥宪两个同在朝中?
可那也该是桓凌辞官——三元及第可比寻常二甲前十值钱多!
地勘探……只怕朝野内外挽留贤臣声浪太高,圣上被人劝动,不肯批他们折子。
方便起见,两人奏折上都祭出儒家最不能拒绝理由——忠孝。
圣上先已被太子说服,三位阁老中有两位是他们老师,早早被学生通气,知道他们为是大郑江山千秋万载之利,再怎替他们可惜也不忍阻拦。是以他们那两封致仕奏书递上不久,便顺顺当当地批下来。
批却不是致仕,而是冠带闲住。
比致仕待遇更好,保留原职不变,相当于现代人停薪留职。
圣上都把宋三元指给太子,分明是要重用意思,何至为个早几年就闹得天下皆知婚事罚他?若真是厌弃他,还能许他领着朝廷薪俸冠带闲住?
众学士议论得越来越远,甚至揣摩起圣意,宋时副座师曾棨便忍不住轻咳声,拉住他们思绪,淡淡说句:“功成身退,岂非等读书人本色?”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宋时潜心钻研理学多年,行事自然也契合天道,既已功成名就,必然要急流勇退。
曾学士是宋时副座师,师徒之间意气相投,肯定没人比他更懂得宋时辞官真正理由。众人恍然大悟,深深感叹:“听曾学士语,等才看透宋三元淡泊名利本心。”
朝廷有难时不辞辛苦劳,匡世济时;天下太平后便挂冠归隐,不恋权位。这不就是读书人理想中名士、君子模样!
且因这些日子恰在西北大捷,朝廷要为其中功臣计功请赏当口,他们又是曾有供应粮草、军械、献神器、巡视边关之功,朝廷为酬他们功劳,冠带闲住时也如常给支薪俸。桓凌又有个永宁侯爵位,有爵禄年年发放。也就是说,他们卸任后就要开始无限期带薪休假……
太子妹夫真靠得住!
两位座师对他们太好!
当今圣上真是心怀苍生明君!
宋时在翰林院里接旨,接旨之后激动得险些当场扔下工作奔去都察院,跟桓凌共享这好消息。不过他手头还有几份嘉奖将士敕书还没拟好,英雄事不可耽搁,他接旨之后还是强行平复心态,回到值房把自己该写东西写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