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云,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等这些牧民学会汉话,做熟汉人
工农业,不也就是朝廷子民
?到时候派他们做个说客,替朝廷招抚那些与达虏可汗不同心
部族,足可省却许多厮杀。
到时候朝廷日盛,虏寇自败……他这两个孩子也可早些回京。
作者有话要说:塞上曲戴叔伦
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婿,但跟周王比较,他还是觉得略差几分。就连他家和商家见在朝中子弟,他看着也没有个比得上周王
舅兄,与他舅兄龙阳之交
宋三元
。
怎这样
人物就都断
袖,不能给他家做女婿呢?
虽说是不能与他家做亲,这样人物也不该在边关埋没太久,只盼战事早定,陛下能将人召回来吧。
午朝前三位阁老便将奏章送上,特特地将周王那本摆在最上,其上贴抄记
要点。天子按部就班地打开奏章,便看到
三位阁老抄记
要点,也看到
他们
批注。
本请安折子,附
几张报纸,倒叫阁老们看出来
收虏部之心
用处。天子看着周王
请安折子和报纸,又看着阁老们对他两个儿子
赞语,满心做君父
自豪,提起笔饱蘸朱砂,淋漓酣畅地写
道手谕。
将这报纸给暂居京中虏酋,叫他们看看大郑如何以德化为先,善待归顺
部族。若得这归顺
虏酋帮着他们说服更多部民来降,避免草原上生灵涂炭,也是两全之事。
题罢手谕,又批周王
折子,字里行间温情脉脉,都是做父亲
对儿子
思念之情。
批复折子原路发回汉中,谕旨则下到中枢,经侍读学士润色,连同那几张报纸
道发至礼部,由宾客司郎中带给内附
蒙部王公,让他们知道大郑如何善待他们
部民。
这些人在京也有些时日。
原本朝廷留下他们是有作人质之意,以防其带着部民反乱,从背后掩杀北征军。但如今他部中子民得二王拂照,过上安乐日子。这些王公贵族哪怕再有反叛之心,也带不走他们
马匹、牛羊,只怕也带不走原先部民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