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这百余卷书目录写得清清楚楚,格式、页码丝不错,今日印出新稿纸也就该浸好蜡、晾透,就发到各人手中付印。
满座庶吉士细听着他安排,别都无异议,只觉得检查次数太多——他们都是神童出身,自幼过目不忘、文不加点,写出来东西哪儿需要这查再查?交上去必定都无错讹!
众人意见致,都要求宋老师信任他们,少查几次。
宋时听他们声音渐高,要跟自己争执起来,忙拍两下掌,肃然说道:“咱们进翰林院时,院士们已经开始修《大典》,虽说各位同年多半时间跟着学士读书或随练字、刻版,却也该见识过修大典场面,见过前辈们为着句话、个词、个年号、日期遍遍翻书修改。难道那些前辈翰林们才学不如你、记性不如你?”
庶吉士虽说在这京里都是横着走,见着侍郎、尚书车都敢不避让,但唯独在这翰林院里横不起来——因为前辈们都是庶常出身,还有历科殿试三甲。大家叙叙出身,他们这些庶吉士在普通进士面前自
有带圆点新蜡版,刻版时技术性难题差不多就解决:
原先众人只担心圆点拉得不齐,印出来版面显得凌乱,但换成这套新腊纸,该刻点时只要对应着点下就行。而且那些红点还可当格子用,这种稿纸格要写两行字,本该是写字者自己下笔时斟酌肥瘦、左右,如今只消比量着那些圆点连线作中线,刻字时也可“从心所欲不逾矩”,能省下许多心力。
众庶常拿到那两张刻好腊版和预先印出几张稿纸后,都惊喜非常,哪怕宋老师后头又给他们布置工作,让他们亲自印出样稿,也没有个反抗。
印稿子他们起码都印几个月,熟门熟路,可比刻版时还要拿着尺个点个点地比量着刻强多。
不愧是能造出鸳鸯尺宋三元,干什都讲究量度精细!
三十位庶常甚至夸起给自己加工作老板,全无被压榨自觉,兴兴头头地印稿纸,目光量着纸上朱点连成界线,心下计算着自己刻版时怎下笔。
开会经验极为丰富宋老板又领着他们开个工作会议,分配这场印刷目录任务:
卷《孝经》、五卷《四书》、八卷《诗经》、十卷《书经》、十卷《礼记》、十卷《春秋》、十二卷《易经》……六十卷《通鉴纲目》,合在起共117卷,平均到三十个庶常手上,每人近乎要整理四本目录。
至于他自己,要负责进度管理和质量监管,没有时间亲自做基础工作呀。
宋老师感慨地摇摇头,架起小黑板,把之前会议内容擦掉部分,只余图示,拿着粉笔继续作板书,将三十位翰林安排得明明白白:先按人头分配,每人整理四卷书目录;再将这三十人分作十五组,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然后还要将原稿次序打乱,每人随意抽出四本检查;他这个负责人带着只需检查本书幸运儿负责全面检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