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似乎也不对,是他那弟子最先想要写院本,才结下这份善缘。而崔燮与谢瑛结缘还在更早之前……
李学士正琢磨着释家因果之说,国子监费司业声感叹忽地将他拉回人间:“照刘贤弟这说,咱们真该请来那些作《王窈娘琵琶记》才子共饮三爵!可惜他们只写出戏就不再动笔,也不知那石室主人、水西先生等化名背后都是何人。”
众位写戏翰林神色微妙地变变,或低头吃酒,或凑到起聊天,装着不知此事。
没参与此剧徐溥、刘健两位学士看着他们又得意又拼命掩饰神情,轻笑声,替他们解释:“彼时谢镇抚还未出名,那些才子肯为他写戏,在他升官后却没露面表功,想必都是些不图名利之辈。咱们也体谅这些才子意思,不用强去寻他们出来。
谢瑛断案神速,天子立直决断,终是赶在十月里,圣寿节前,将这桩内侍私改御前文书大案办得个尘埃落定。
朝中各部院清流名士联袂筹备,在酒楼备宴庆贺李、刘、杨三公平安出诏狱。酒宴上传杯递盏,众人喜事当头,渐渐喝多,也端不住严肃明智公卿架子,不能免俗地议论起当初是谁慧眼识谢瑛。
被夸成李淳风、刘伯温再世主笔杨廷和谦冲地说:“其实有这院本之前,谢镇抚使便已主动具本奏请带队巡察,扫荡京中恶少凶徒,更破许多陈年旧案。那出《王窈娘琵琶记》写是他办过案子,算不得什预见之明……只不过谢镇抚当时是明珠藏于匣中,微露光华,如今从匣中脱出,更见莹莹之质。”
是啊,他们当时只觉着谢瑛在锦衣卫里是难得实诚人,也没想到他竟是这样仁人君子。
这场宴会主角之,《琵琶记》院本编辑兼原作者老师,也代弟子谦虚句:“介夫所言甚是,那想出要作《琵琶记》人也不过是听他昔日办案子,据实而作。哪有外头传那神异……”
同在牢里坐几天,体验过诏狱特殊照顾刘御史却笑着说:“看这事就有些玄妙东西在里头。当初谢镇抚升迁时,说不得就有那《琵琶记》功劳——若非当今天子因戏得人,他如今恐怕还在千户所,难掌着镇抚司。不是他掌着镇抚司,换个肯谄事内监,与李、杨二位大人在狱中可能早被太监害!”
那出戏曲曲折折,结果竟是救他们性命。
叫刘瓒剖析,李东阳也不由自主地也往因果轮回之说上想想——他跟谢瑛因缘,又岂止是从写那出戏开始?
更早之前他和师弟杨清往崔家贺寿,路上险被凶人所伤,就是谢瑛救他们。后来在崔家寿宴上,他们感叹京城不安,谢瑛当场立下治平京城乱象志愿,自那后夙夜巡察,才破黑衣盗大案。又因他弟子在外头听流传故事,托他在翰林院寻人,最后找到杨廷和写成院本……
这想来,真是当初那个念头,救他与杨、刘二位贤弟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