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便是路线之争,或可称为道义之争。这类斗争已经不再执着于私利,而是希望自己主张能够成为国策来施行。是对是错暂且不论,最起码争执双方各自心内都是道义感十足,认为自己坚持是正确。比如北宋年间新旧党政,无论坚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出于公义考量。
还有种最为恶劣,则可以称是意气之争,既不为自己私利,也不为国家社稷兴衰,单纯就是看你不顺眼,所以定要搞
沈哲子首《咏怀》诗,很快便从沈园向整个都内传播开来,继而便在台内掀起轩然大波。
这首诗格调如何暂且不论,可是内容上却实在让人不能淡然。整首诗除沈哲子直在宣扬北伐建功以外,更重要是开篇便批判中朝那种崇玄务虚风气,乃至于将神州陆沉、苍生遭劫现状直接归罪为王衍这种清谈领袖不作为。
南渡以来,时人对于中朝局面崩溃并非没有反思,而持有沈哲子这种观点也并不在少数,但只是局限在私底下讨论。但是在政局中主流观点,却避开这方面讨论,只是着眼于刘、石之悖逆,将这场浩劫定性为场内乱,始终不承认两赵政权独立性。
当然这种态度,看起来是比较硬气,但若究其根本,却是不乏无奈之选,不愿承认自己失败,不愿承认对手强大。而且更重要是,对于中朝错误非但没有足够认识和修正,反而是变相继承下来,甚至加以巩固。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方面是因为东晋朝廷本身就是中朝余孽残余,而且先天不足,需要维持中朝那种政治氛围以团结南渡侨门和江东土著,从而坐稳江东。
另方面则就是琅琊王氏为首青徐侨门本就是中朝那种氛围得利者,南渡之后仍然占据高位,哪怕山河已经残破,为维持原本权位富贵,也只能条路走到黑,以至于东晋政治氛围直都是记吃不记打,与中朝相比毫无起色,乃至于还要更加恶劣。
沈哲子这首诗,之所以能在台内引起轩然大波,自然是因为身份处境不同。如果是此前,他即便是写出来,语调更加尖锐激烈,也不会获得太多关注,并不具备解读价值,只会被当作种牢骚。
可是随着淮上大捷之后,沈家本身已经奠定内为执政、外掌方镇局面,而沈哲子人望也达到个新高点。这点从沈园集会就可以看得出来,以往虽然规模动静都不小,但也只被视作次年轻人们之间联谊而已。可是今次沈园集会,却已经被时人当作场争取上进机会盛会。
政治斗争,大体可以分为几类。
其也是最为常见,便是利益之争,名位高低,权柄大小,实利多寡。这类斗争,其实无所谓对错,参与双方都不是什好东西。沈家早年政治斗争,便直致力于此,通过长达数年努力和各种手段,终于撕开侨门对于政治特权垄断,挤进江东政权最核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