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都言之过早,眼下最重要还是能够守住淮南。
大量人口入籍,所带来并不只是行政管理压力,组织生产和安置问题同样很重要。否则就算是入籍百万,但只能瞪眼吃干饭,却不能有效投入到生产中,反而是种极大浪费。
大战在即,自然不可能再尽付屯田。而且,沈哲子也必须要考虑到,要给在战乱中南逃来流民们留下足够安置空间。所以这部分人口,稍后还要大规模往南迁移,而这也是沈哲子此前与江东人家商谈交易内容之。
“稍后还要有劳道晖,组织征集五千户丁,届时梁郡会派人入镇引领南徙。”
淮南之地民众大多流民游食,倒也无所谓故土难离、安土重迁考虑。这些人口旦去梁郡,便能投入到江东生态圈子中,较之留在淮南所能创造价值要大得多。
。
沈哲子不是没想过征辟人才以分劳内政,但来时间上不允许,二来名位尚有不顺。
如果沿袭江东旧俗,直接将世家子弟招揽安插在地方上,他们各自都有大量门生义从跟随,很容易就形成对地方把持。而地方上这些乡宗,也是良莠不齐,审辨不易。
沈哲子不是没有想过,由郡府出面组织些面向基层吏治考察和改革,设想倒是不少,但也只能留待战后再去逐步实现。
而且此战若能得胜,未来他所掌控地方肯定不独只是地,就算沈家这些年直在培养储备庶务上人才,可是单凭他家之力肯定不能满足如此庞大需求。
当然这些人口只是租工形势,不只在籍,而且郡府还要征抽赋税。
除这些之外,沈哲子又叮嘱杜赫另编匠籍。匠户是较之寻常丁户更宝贵财富,尤其是关系到冶铸等军用方面。
别且不说,单单沈哲子封国中冶铸大基地,再多匠户都不嫌多。而且这些产业,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容旁人染指。
听到沈哲子更加细致指示,杜赫脸色不禁更苦,句话工夫,而他任务又艰巨数倍。如果不是这种忙
而且就算是尽用自家人,也必须要制定个明确且高执行力标准,否则家奴乱国未远。
其实这些基层吏治改革,已经相当于从头开始构建统治秩序,绝非短期之功,也不是拍脑门确立乡中三长就能直接施行起来。
五胡乱华虽然有个“乱”字,但并不意味着就全无秩序,且不说江东世族高门,北地众多坞壁主本身便代表着这个时代底层人力、物力组织形式,而且较之江东高门要更加顽固和危险多。
在淮南地经营,以及与坞壁主争夺人口较量中,看似沈哲子大占上风,而那些坞壁主们则无力制约。那是因为沈哲子掌握着军队、财力和大义三个大优势,双方根本不是个层面上较量。
但若是放之整个天下,淮南这种模式只是特例。而且在内忧外患局面中,为能够争取更多助力,无论愿不愿意,沈哲子都要有所妥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