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童都有任性,壮士岂无勇节。军法鞭策,千人面,这是治军大略,必不可少。但若想要让人真正同心同力,终究还需要个人有感而发。譬如久在都中,偶闻乡谣俚曲,心里便不自禁去亲昵歌者,以慰思乡。”
边说着,沈哲子边掏出本小册子递给杜赫:“近来在都中,也时时在想该如何激励人心。闻乡音而离情渐,人情同此,概莫能外。若能使人为壮武乡人,以豪迈为乡曲,歌而咏之,足以壮怀激烈。”
小册子里是沈哲子编写些军歌,时下军谣鼓励士气并不是什新鲜事,音乐对人情绪感染,古人早有洞见。像是激昂鼓声,既能用作指挥军队号令,又能将人情绪调动起来。
而沈哲子则是将这些军歌加以细化,比如日常操练、归营休整、入夜熄灯、列队进餐,俱有所歌。至于歌词也都是现成,胡无人、汉道昌之类,曲调高昂,情绪饱满,既能将人壮气激发出来,又能潜移默化加强民族主义教育。
虽然唱着歌并不能直接将军队变为百万雄师,但这种事情本身就惠而不费,为什不做?况且,军队士气和人心内认同感,本身就是点点滴滴营造出来。
当然,沈哲子今次过江主要也不是为要教人唱歌。这件事简单交代下,接下来便讨论起杜赫所部所面对具体形势。
“北地混乱年久,其实各方并无太强归附王师之心。过往这段时间,也依照驸马叮嘱,往各方送出名帖,但却应者寥寥,更多人还是各为其事,乃至于警告不得犯境。”
言道这些坞壁主心理,杜赫也是有些无奈。当然也不能因此诟病这些人不忠,说实话单就他而言,如果不是其家得罪羯奴中为官高层,就算乡土被攻陷,大不投降羯奴,实在是因为江东朝廷对时人号召力实在太差,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原势在必得、与羯奴势不两立壮烈情怀。
“时下南塘附近,尚有三家残留。者乃是本地旧家刑氏,广聚乡人依山筑堡,所聚数千之众,能为战者也有千人。但却素来不与外间交往,朝廷屡次举用都无回应。者乃是豫州残兵,不愿北投,不愿南下,盘踞在滁县旧城,所聚三千众,心迹莫测。还有部则在东面,据人言乃是广陵郡公陈氏庶宗,与淮地各家往来频密。”
杜赫又讲起所部眼下具体所面对人事:“这三家中,刑氏自固难用,陈氏倨傲难通。至于滁县旧城那里,其部人心难调,已经沟通多日,选定内应,正准备近日内便集众讨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