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强调“绅权固当务之急矣”,即扩大地方士绅政治与经济力量,使他们成为变法运动中坚力量。在梁启超逻辑里,他认为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着实有限,因此不能立即赋予其政治权利,而是应从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士绅入手,使他们成为政治现代化先驱,然后再“循序渐进”。这样观点落实到组织层面,就是时间在各地出现许多“学会”,或是以研究共同感兴趣经世致用之学为号召,或是以直接介入政治活动为目,通过这平台,聚集志同道合士绅群体,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效,使改革思想广为传播。
或许是感受到学会重要性,章太炎1897年3月在《时务报》第19册发表篇名为《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文章。他认为中国传统学术还是有不少值得发扬之处,但之所以未能有助于抵御外侮,致使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主要是由于士绅阶层“不能合群以张吾学”。他认为中国士绅阶层没有团结协作习惯,总是彼此相争,这样就难以形成股有凝聚力、有影响力政治力量。因此,他主张效仿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学校职能设计,将那些有志于从事改革事业士人聚合在起,讲求学问、联络感情、策划共同行动,这样既能培养良好政治能力,又能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或许是对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反清起义有所耳闻,章太炎认为自己这些“礼秀民,聚俊材”建议属于“革政”,有别于旨在“变郊号,柴社稷”“g,m”。因此,他呼吁应“以革政挽g,m”。
相似地,在发表于1897年8月《变法箴言》里,章太炎认为在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具备现代政治素养、朝野上下严重缺乏政治共识之际贸然设置议会,将政治议题诉诸公论,容易出现政治动荡。特别是在守旧者占大多数情形下,若以m;主形式决定是否施行新政改革,那结果极可能是受到守旧者反对而难以推行。他以自己所解西方近代史上相似史事为例,认为在内忧外患之时,m;主政治很容易造成内部冲突与损耗。因此,他提醒人们,旦在此刻施行m;主,设置议会,将难以避免“域内抢攘,流血漂卤”。在他看来,“学堂未建,不可以设议院;议院未设,不可以立m;主”,应当利用学会,广开民智。其具体方法,则为“合中西之言以喻之”,告诉人们近代西学很多内容在中国古籍里都能找到相似例子,虽然这样有比附之嫌,但能较为有效地化解些人好古守旧心理。章太炎这些主张,其实和洋务运动以来“托古改制”论颇为相似。为让更多服膺儒学士阶层接受新政治组织模式与政治学说,主张洋务士人习惯于运用“托古改制”方式申说政治变革之道,即强调那些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