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向公众文章,有悖于古人在深思熟虑之前需矜于下笔传统,实属孟浪之举。但黄遵宪则指出,章太炎文风“稍嫌古雅。此文集之文,非报馆文”。换言之,“学究气”依然过浓。对于这段经历,章太炎后来回忆:“中岁主《时务报》,与康、梁诸子委蛇,亦尝言及变法。”正如其言,在当时,他颇为积极地,鼓吹改革思想。在与汪康年信中,他认为当下倡言改革,需要方面广泛继承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另方面借鉴西方近代历史经验。他特别强调,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有不少值得阐发内容。
戊戌变法前后那些支持变法士人除致力于探索如何改革内政,还对清z.府对外政策颇为关注。1897年2月,章太炎在《时务报》上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文。他根据在当时江浙士人圈里颇为流行新学知识,认为世界政治矛盾根源是所谓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种族冲突,中国所处环境面临着以沙皇俄国为代表白种人侵略威胁。而为缓解这样外部压力,中国应当团结同属黄种人日本。章太炎相信中日之间理想状态应该是互为唇齿之盟,共同抵御沙俄。但这就面临个问题,既然中日之间唇亡齿寒,那如何解释日本在几年前发动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如何解释日本在战后向中国提出割地赔款要求?在章太炎看来,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并非侵略,而是所谓“自救”,即为防范沙俄威胁。他认为假如中国能够发奋自强,提升国力,那日本不但不会侵略中国,还会主动向中国示好。因此,他给当时中国对外政策开出方案是“莫若外昵日本,以御俄罗斯”。同年他又在《译书公会报》上发表文章,在羡慕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同时,认为日本崛起是在为黄种人抵御白种人保留希望。
从这些观点中可见,虽然章太炎投身政治活动动机是十分纯粹,但他此时政治见识,特别是对于中国所面临外部环境认识,其实还是比较单薄,甚至是幼稚。他当时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所说中日之间需要基于所谓“同文同种”之谊而建立唇齿相依关系,其实很大程度上属于近代日本政、学、军三界对华政策产物。在近代日本对外政策中,曾流行所谓“保全中国论”与“中日提携论”。其主要内容就是认为日本在东亚处于理所应当领导者地位,为对抗西方列强,日本需要让中国成为自己附庸,使中国服务于日本政治与经济利益,为日本称雄亚洲创造条件。而为向中国读书人宣扬这理念,日本来华浪人、军方间谍、御用民间团体等,经常以“同文同种”“唇亡齿寒”等观念为话术,将日本战略意图进行巧妙包装,使中国官绅相信与日本联合不但有利于日本,更有利于中国。这种话术直接表现之,就是把同样作为殖民者日本与沙俄争夺中国东北控制权活动,刻画为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