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推进步。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根据司马懿建议,在建立民屯基础上,又在些军事驻地建立军屯,组织士兵生产,建立“且耕且守”即面戍守、面务农体制。兵屯保持着原有军事体制,以营为生产单位,其屯田事务最初可能由典农中郎将或典农都尉代管,后来由大司农委派司农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专管。军屯建立,对于开垦荒地,减轻农民养兵运粮负担,起积极作用。
许下屯田成功之后,随着曹操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屯田规模也越来越大,到曹魏建国后,北方有不少地方成屯田区。先后实行屯田地方除许昌外,还有颍川、襄城、荥阳、洛阳、野王、河内、原武、汲县、弘农、南阳、汝南、梁国、谯郡、沛国、芍陂、皖县、魏郡、钜鹿、河东、上党、长安、上邽等地。内地多为民屯,边地多为军屯,最大军屯区在淮河南北,即今皖北、苏北带,最多时军屯官兵达十余万人,每年生产粮食除自己食用外,还有大量积余。
除大力推行屯田外,曹操对非屯田区域农业生产也抓得很紧,采取些鼓励措施。当时地广民稀,未垦植荒地很多,曹操竭力督促荒地开垦,按照各州郡户口数目比较垦田多少,以此作为赏罚地方官标准。对长期以来水利失修、以致闹得水旱蝗灾不断情形,曹操也给予关注,他和他后继者在这方面做大量工作,兴修不少渠堰堤塘。其中有在今河南商丘境内修筑睢阳渠,有在淮南地区修筑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水渠,有在今河南南部开通贾侯渠,有在今安徽宿县带兴建郑陂,有在今河南陈留境内修筑太寿陂,有在今河南北部修筑沁水石门,有在今河北境内修筑戾陵陂、车箱渠,有在今河南淮阳带修筑淮阳、百尺二渠,有在今陕西南部修筑成国渠、临晋陂,等等。这些水利工程遍及整个中原地区,西至关、陕,北至幽、冀,规模不算小,大都发挥良好效益。如淮南芍陂,周围百二十里,可溉田万顷;七门三堰,可溉田二万顷;车箱渠浸润四五百里,溉田万余顷;淮阳、百尺等渠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水利是农业命脉,与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搞好水利,也就保障收成。郑陂修成后,连年丰收,产量大增,国家收取租谷比平常增加倍。这些水利工程,很多是在广开屯田要求下兴修,可以说没有屯田事业发展,也就不会有水利事业繁荣。而这些水利工程建成,又不仅仅是屯田区获益,同时也有利于周围非屯田地区农业恢复和发展。
此外,建安九年(204)至十年(206)间,曹操为便利军事运输,还开凿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工程,把整个河北平原各大水系连在起。这些工程在水利灌溉方面也发挥定作用。
曹操推行屯田政策成功,在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