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展现出严谨研究风格。例如,第章从《周礼》起始,追根溯源,发掘西周史料(也包括金文材料),从国野之间差异来辨识上古时代基本组织方式,如闾、里、邑、族意义。随后延伸到对于西周时代乡里控制架构讨论,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制度在各国流变,特别是从以血缘为基础到以地缘为基础转变。在第二章“秦汉制度”中,作者不是依通常说法,简单地从汉承秦制来“由汉推秦”,而是依据“可信秦国与秦代史料来呈现秦国和秦代乡里制度”,特别着眼于秦在统六国后,将其乡里制度推行至六国故地这历史过程,来考察其间体现出区域间差异性。例如,作者借用“秦令”与“楚俗”之别来辨析秦乡里制度在统后在楚地实施情况,从“秦式乡里制度在楚东国故地实行”时间性(p.172),注意到“秦行政效率相当高”(p.175),并仔细辨析汉代乡里制度细节,如乡廷驻地,乡司与游缴、亭长间关系,等等。
作者有选择地在不同空间或时间点上深入开掘。例如,第三章中关于汉末期间“祭酒为治”考证,提出汉中地区在汉末以宗教组织取代旧有乡里组织(pp.262—268)。再如,第六章开始即沿着洪武三年“小黄册”在各个州县志所记载不同空间和时点,勾勒出明朝初期乡里制度扩散轨迹。从“小黄册”到黄册里甲制度转变和实施,进步展示出基层组织建构不同制度渊源,及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区域多样性。<注:"黄册(赋役黄册)是明洪武十四年开创户籍与赋税之法制度;小黄册,则是指此前于洪武三年在南方部分地区试行赋役之法。">作者随后将这研究视角延续至清代里甲制度在江汉平原各州推行和扩散历史过程。这些点范围和深度不,似乎取决于史料可得性和作者研究兴趣。
在史料使用上,大致上中古时期依据考古资料更多;而自明清以来,随着资料种类丰富,家谱、方志等也被广泛使用。在各章节中,既有细致资料发掘和呈现,又有谨慎合理推论考量。例如,根据《隋书》所记民情骚动情节,作者指出:“士卒亡命,郡县急捕,正说明江南诸郡县已有较为可靠户口籍账系统,官府可依据籍账征发兵丁民夫。”(p.378)这些深入开掘提出许多新认识,如“亭”专业化转变,“乡”“里”等行政称谓所指及其规模演变以及它们在行政控制架构中位置变动,等等。
本书大特点是作者发挥“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之长,从纵向时间性差异和横向区域性差异两个维度,对统性与多样性这主题做淋漓尽致展现和阐述。在纵向上,各章节以历史朝代为时间轴线依次展开。在横向上,历史地理视角提供贴近地面观察,也因此更多地展现区域间多样性特点。作者长期从事汉水流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