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亦须你自家求,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尘尾提起。日,其徒将其尘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尘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这个良知就是设法尘尾,舍这个,有何可提得?”少闲,又友请问功夫切要。先生旁顾曰:“尘尾安在?”时在坐着皆跃然。「281」或问至诚前知。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诙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几,便是百。若有个前知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扈。”
「282」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283」先生曰:“‘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白简易!”
「284」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日,与将迎不同何如?”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互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郥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真知便粗。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285」问:“‘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286」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能步箭,能马箭,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虚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斫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然。”「287」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郥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