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得再次失语。
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社会,被称为父权制。在父权制社会,人们通常有喜好男孩倾向。不但在出生之后,有时从出生之前胎儿阶段就开始筛选。更现代方法是在受精之前就决定性别。在生殖技术中,生男生女区分是最简便,只需用离心分离器将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精子选出即可。这种目然选生男孩,在统计数据上表现为出生时性别比例。发达国家自然出生性别比例为男105比女100。但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2009年数据是119比100,男孩比例严重偏高。从医学角度来说,有依据可以判定这个数据背后无疑有人为操作因素。在中国,女孩或许是在精子阶段被筛选、在胎儿阶段被抹杀、出生之后不被欢迎存在。
在东亚儒教圈日本、韩国和中国这三个国家里,只有日本在选生男孩问题上显示出不同倾向,这三个国家都出现少子化倾向,但对“如果只能生个,希望男孩还是女孩”持续性社会问卷调查中,韩国和中国至今仍然是压倒多数选择男孩,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选择女孩人数就超过男孩。不过,如果就此便下结论说日本男女平等度提高,则是过早。这个现象应该这样来解释:在日本,方面,人们对养育孩子没有信心,男孩教育费用负担沉重,另方面,对高龄化社会不安使人们期待女儿将来照顾老人(超过儿媳),这些因素导致孩子从“生产资源”变为“消费资源”,所以,日本进入个“养女儿更轻松”时代。当孩子成为不能期待收回养育投资成本“消费资源”以后,“生女儿更能轻松地享受育儿乐趣”想法,反过来证明养育孩子负担之沉重,与此相反,在孩子被视为“生产资源(将来可能收回投资成本并从中获益手段)”社会里,生男选择还会跋扈横行。对于日本皇室,男孩显然是“生产资源”。
皇室从何时变得厌女
皇室是从什时候变成厌女症?提这个问题,是因为皇室在历史上并非从来就是厌女症,让们在这里将厌女症简略地定义为:男人为自己没生为女人而庆幸,女人为自己生为女人而诅咒。在古代史中,卑弥呼[2]应该没为自己生为女人而诅咒吧。平安时代摄关家族藤原氏[3],应该是为女儿诞生而欢呼吧,因为能送入天皇后宫女儿,是藤原家族通往权力捷径,即“生产资源”。
在这里,用是“皇室”词,没有用“天皇制”说法,这是因为,“天皇制”是大正末期[4]**主义者对应该被推翻近代日本统治体制命名,是个近代特有历史概念,“古代天皇制”、“近世天皇制”等以“天皇制”词贯穿历史用语,其意图不过是想在事后给这种制度赋予历史贯性。“万世系”明明只是虚构,但“被创造历史”却轻易地忘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