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你领军在外,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实力,朝中有人弹劾你有谋逆之心,你有什选择?无非两条路可走,其就是以实际行动表示清白,其二是立刻造反自保,这两条路结果都很难测。安禄山首先选择第条路,他接到诏书之后,立刻飞驰进京。
杨国忠曾对天子说过,若安禄山想造反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真来,搞得他很
八仙过海之时,不知人间已大乱。
梅振衣当年带走杨玉环,而李隆基将寿王妃杨玉奴接进宫中册封为贵妃,尽极宠爱,沉迷于声色之娱怠于政事。内用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外放安禄山做大。而安禄山与杨国忠将相不和,互有疑忌之心。
杨国忠就是杨贵妃堂兄,历史上杨贵妃叫什名字其实并不清楚。《新唐书》与《旧唐书》两部史料中根本没有记载,宋代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中也没有提及。只是在她被赐死百年之后,文人野史杂记中杜撰“杨贵妃小字玉环”流传后世,梅振衣穿越前听到自然是杨玉环名字。
唐代也有文人记述“玉奴,太真小字也”,也许是因为玉奴这个名字不如玉环好听,后世文人宁愿引用杨玉环之名。千年流传究竟是怎回事,恐怕连经历过那个时代梅振衣都说不清楚。
唐代疆域广阔,各族杂居融合,尽显盛世怀柔胸襟。唐初时因连年征战开疆扩土,在各地实行府兵制,极重京畿与各州府政权军事。到开元年间,承平日久国中无事,只有边疆时有袭扰,大唐于边地设十兵镇,每镇节度使或经略使兼管数州行政、财税、户口、土地、军事大权,渐渐形成外实内虚格局,成为中央政权隐患。
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关系极为亲昵,也有点乱,玄宗也过于重用和信任能征善战安禄山,任命他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唐五十万边军中,有二十万由安禄山指挥,而且是经历战阵磨砺最精锐部队。与此同时,长安带京畿守军却不满十万。
在这种形势下,稍微有点野心人,恐怕都会生出别想法来,安禄山直在招兵买马壮大亲信势力。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宰相杨国忠先后上告安禄山谋反,李隆基只推说不信,史上记载李隆基晚来昏聩,也有定道理,但李隆基做为代有为英主,真就这完全糊涂吗?李隆基此时已经有些看出来形势不对,但是养虎已成患,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李隆基此人号大喜功,安禄山确实军功卓著,是在天子宠幸之下手提拔起来,若无据说此人谋反,岂不是在打李隆基自己脸?另方面,大将拥重兵在外,别人怎议论都好说,若是有人上告边将谋反,天子直接就点头说句“信”,只要传出风声,恐怕真得将边将给逼反。
皇太子李亨也上奏说安禄山有不臣之迹,他可是未来国君,李隆基也考虑处置这件事,听从宰相杨国忠建议,招安禄山入朝觐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