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你过分地把小事看成大特例,这是青年时期普遍现象。”可是以后随着对世界观察视野扩大,几乎失去这种安慰。
在你身上找不到多少获得拯救希望,在犹太教中同样找不到多少。这里本来是应该有获救希望,但本来可能性更大是:们俩在犹太教中相逢,甚至们意志致地从那里出发。但从你那儿得到又是什样犹太教啊!随着岁月流逝,对它先后采取三种姿态。
孩提时代,同你样,为到教堂中去得不多、不持斋戒等原因而责备。认为这些行为不是对自己,而是对你不公正,同时,无所不在负罪意识又阵阵地穿透身心。
后来,作为青年人,不明白,你自己对犹太教持可有可无态度,却为什会指责不努力去追求(像你所说,仅从虔诚出发也该如此)种与你相类似可有可无。据所见,那真是种可有可无态度,种开玩笑,甚至连开玩笑都谈不上。你年中到教堂去四次,在那里与其说是接近于那些认真信教人,不如说更接近于那些满不在乎人,你耐心地走形式地做完祷告,有时你竟然能抽闲向指出祷告书上正读到什地方,使深感惊讶;此外,只要在教堂里(这是主要),想转悠到哪里就可转悠到哪里。在那漫长好多个小时中不停地打呵欠和打瞌睡(想,后来只有在上跳舞课时才感到这枯燥过),并不断尽可能在那里些小小变化中寻找欢乐,比如人们打开约柜,这总使想起游艺射击棚,在那里若有人击中黑心,扇小门就会打开;所不同是,那些出来总是些有趣东西,这里出现却永远是些无头木偶。此外,在那里心中总是怀着许多畏惧,不仅是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将与他们有更接近接触,而且也是因为你有次曾顺口说道,人们也有可能会把叫上去朗读《托拉》[11]。为此战栗好几年。除此之外,枯燥烦闷未受到什值得提干扰,顶多是巴尔朱茨弗经,但它只要求可笑熟记,也就是说只要达到种可笑考试标准即可;再就是与你有关些小小、不太重要插曲,比如你被叫上去朗读《托拉》,而你出色地经受住这个在感觉中完全是社会活动性质事件;或者是你被留在教堂中参加悼灵典礼,而被打发走,于是在心中,显然是由于被打发走和无任何深深关心这些因素,产生种几乎不曾为意识到感觉:这件事办得不太地道。——这是在教堂里情况。在家里,敬教行为更是稀少,仅局限于那第个塞德尔晚上,这个晚上年较之年更成幕充满痉挛笑喜剧,当然这幕是在正在长大孩子们影响下产生(你为什会顺从于这种影响?因为是你造就这种影响)。这些就是提供给信仰素材;在这之外顶多还能加上你那伸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