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百分之五十,祖母也是百分之百,如此算来,作家身上至少也有半以上犹太血统。犹太民族不独精通商道,亦极具文学艺术天赋,文化名人辈出,但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异类,饱受鄙夷、污蔑、折磨、驱逐、迫害,及至20世纪其不幸更是达到无以复加地步:种种权利与自由限制将其存在压缩至生物学最小值,使其“在某种意义上变成空气或烟尘”;20世纪初世界各地相继爆发虐犹运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更是对其实施惨绝人寰种族灭绝。“死亡毫无尊严与体面,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伴随着恐惧与耻辱”,“与那命途多舛家族有过瓜葛所有城市都曾这样干过”。因为屡遭迫害,所以擅长忍耐;因为久被孤立,只得抱团取暖。作家将每位犹太人视为同宗同血族人,不仅缅怀整个民族在20世纪全球范围内遭受种种厄运,更凭吊众多世界级同族文化名人悲剧性命运:被蔑称为“犹太崽子”曼德尔施塔姆,对自犹太血统深感痛苦帕斯捷尔纳克,惨遭纳粹迫害夏洛特·萨洛蒙、安妮·弗兰克等等。
这又是部关于记忆本质哲思录。作家从追溯家族记忆着笔,由此陷入对于记忆本质无尽探究。记忆是人类思维生命之水,是联系生界与死界纽带,是无神性不朽虚幻愿望,是人类生就背负宇宙负担。在本书中,作家以哲学深度探讨记忆之载体、记忆之构造、记忆之诉求,进而论证记忆与历史、记忆与后记忆、记忆与过往、记忆与当下相互关系,最后归结为记忆之不可靠与不可能。斯捷潘诺娃自号“书籍饕餮客”,每日都要读上数百页,“如人之饮水,丝毫不惊讶于自己不餍足”。由其担任主编网站Colta.ru是家颇负盛名当代世界艺术与文化资讯平台,月浏览量高达90万。本书充斥着与朗西埃、塞巴尔德、克拉考尔、赫希、托多罗夫、萨洛蒙、伍德曼、戈德切恩、康奈尔、罗兰·巴特、曼德尔施塔姆等诸多哲学家、理论家、艺术家、文学家围绕记忆展开对话、商榷与论争,在翻译过程中,时时为作家涉猎之广泛、思维之敏锐、洞见之深刻而折服。为方便读者,不得不做两百余条译注,而书中所提及人物与作品实则远远超过这数字。
忧伤,是本书基调。这忧伤源自家族命运卑微——整个家族史犹如“部未偿夙愿清单”;源自犹太民族命途多舛——世界各地屠犹遇难者纪念馆、犹太公墓是作家拜谒悼念必然场所;源自对于死亡持续性思考——且看作家眼中地铁:“有人背着人多高低音提琴,提琴装在酷似棺材黑色套子里,还有人带着小狗,小狗安静得仿佛刚刚拍完遗照”;源自以记忆拯救过往痴妄:“仿佛乘坐条不大牢靠小船航行在混浊黑色湖水中,每当俯身靠近水面,立刻便有众多黯然失色脑袋从湖底钻出。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