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大张旗鼓投诚与灭亡。她在那篇声讨文章中说,《时代喧嚣》是“曼德尔施塔姆进奉给当局贡品”。
此处自然还应该考虑到彼时苏联国界两侧读者意识激愤程度,对于这点,今天已经理解得相当深刻。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彼时都获得第二个,甚至是首要任务,即见证作者政治选择,而这选择随时可能因时局变幻而反复无常。在读者眼中,文本首先应该回答“作者是哪头?”这紧要问题,随后才能履行自己寻常使命。具体到g,m后直颠沛流离曼德尔施塔姆,这个问题被推迟到20世纪20年代初,及至1924年,随着《时代喧嚣》出版,终于无可回避。
姐妹诗《1924年1月1日》和《不,从来不是任何人同代人》创作于从旧世界走向新世界时代拐点,但是——请注意——已经是从另侧。车队颠簸仍在继续,大车在午夜发出呐喊,运动远未结束,但已然无法回头,断退路。随着转向发生,与未来协约已然缔结。对于曼德尔施塔姆而言,和很多人样,被“自由曙光”攫住带有毫不含混陶醉,而写于“时代喧嚣”之下关于命运转折新年诗歌,不仅仅是在告别过去,甚至是要将过去推开。
***
但没过多久,所有人都开始回忆,仿佛眼看着零落成泥过去必须立即记下,否则便会随风而逝。蓬头垢面、匆匆忙忙、酷似运送旧家具车队20世纪20年代意外地变成回忆录时代。在旧世界轰隆关闭盖子之下,切记忆和被取消之物都原封不动。帕斯捷尔纳克《安全证书》或者安德烈·别雷回忆录三部曲,对待19—20世纪之交莫大学子论战态度已经如同考古学家对待发掘地,需要复活、解密这些资料,方可赋予其现代性。
《时代喧嚣》是最早同类作品之,写于尚未完全枯干1923年,但很快便被束之高阁,几乎整个世纪都类似于“好兵帅克”,与20世纪回忆录文学大军格格不入,尽管起初看来和余者相差无几。普拉东诺夫[3]和卡夫卡世纪,以朝向变化、集体乌托邦及对于新事物世界迷恋跨越作为起步,但很快就转而自视为回溯场域。早在现代主义日渐式微之时,记忆及其异母兄弟——文件——便被祭上神坛,大概是因为二者不断地向们渗透:损失是可逆,非终结,即便是在直更改事物秩序世界里。
由普鲁斯特发起话题,在纳博科夫Speak,memory中得到延续,最后由塞巴尔德做结。在他们之间,是页又页结缔组织,这些文本没有文学觊觎,将其与前者联系在起是同样先验性信念:失去切均有其价值,必须重现——只是因为,它们已经失去。
在厚薄不回忆录范本衬托之下,曼德尔施塔姆这部小书孑然独立,仿佛被其他建筑占满街区中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