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找个平衡点,在庄严和美丽之间找到最恰当位置,然后等圣境降临笔端。蝴蝶飞过。陈元常意态忽忽,迷魂似,就跟那只蝴蝶走。那天天气晴暖,莺啼切切。蝴蝶飞进大雄宝殿,他也迈进去。午后殿中无人,香烟袅袅,佛也半眯着眼。陈元常见那蝴蝶在香烛垂幔间忽上忽下地飞,飞绕几圈,竟翩翩然落在佛髻上。他大吃惊,呆立当场,《覆船山房随笔》里写,陈元常“见彩蝶落于佛头,乃大悟,急索笔砚,闭门书经,三日而成。成,乃大病。诸僧视其所书,笔墨神妙,空灵蕴藉,似与佛理相合。尤以《药草喻》品,神光涌动,超迈出尘”。蝴蝶轻盈地落在大佛头顶,是何等光景?难以想象。宗教庄穆和生命华美,于刹那间,相互契合,彼此辉映,想来是极其动人。陈元常被那个瞬间击中,找到他平衡点,得于心而应于手,于是奇迹在纸上飘然而至。这部经直保存在寺中,其中《药草喻品》后来被刻成碑,立于亭下,供人观赏。原本应叫法华碑,因此典故,多被称作蛱蝶碑。每年到寺中礼佛文墨人不少,见这碑,没有不惊奇赞叹。晚明福建晋江书法家张瑞图曾购得此碑拓本,评价说:“如春山在望,其势也雄,其神也媚。又如古池出莲,淳淡之间,时露瑰姿。端凝秀润,不失圆劲,真得永兴之宏规,北海之神髓,惜乎其人名之不显也!”据说弘法师晚年在泉州,也见过友人所藏拓本,说:“此字中有佛性,有母性,亦有诗性。”不知确否。如今是连拓本也失传。至于陈元常其人,据《枯笔废砚斋笔记》记载,几年后他再次赴考,在山路中遇到土匪,死于非命。也有说他就在这寺里出家。
《覆船山房随笔》中摘些清代题咏竹峰寺中芍药和碑诗句,往往将碑花对举,平实如“谁见蝶飞金粟顶,唯馀花落碧苔碑”,轻佻有“诵偈三千首,观花并休。春风无戒律,蝶绕古佛头”云云,不而足。
到清末,寺庙为土匪所占,成匪穴。民国时又重建,不过已经很凋敝,寺中僧侣不过五六人。其时“废庙兴学”,庙产,也就是竹峰下几十亩田和果园,被没收充公。芍药花只剩寥寥几丛,红灼灼,像几簇余焰,每年春末,在墙角寂然地烧几个夜晚,又寂然地熄灭。“破四旧”时,有信徒提前到寺中报信,僧人们有准备,在那些小将上山之前,把寺中些贵重法器、经卷、玉雕观音、黑檀木罗汉像之类,收集起来,藏到大雄宝殿供佛像肚中和法座里。旧时塑像,往往在佛像背后留空洞,法座背后亦有机窍,佛像开光时,由高僧将经书、五谷、珠宝、香料甚至舍利装入其中,各有寓意,叫做“装藏”。这时就成临时藏匿之所。因为听说本县另处名寺永兴寺石碑尽数被砸毁,考虑到蛱蝶碑名头太大,难于幸免,僧人们就把它从廊壁上取下来——民国初年,碑亭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