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条。
6《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辞焉!如有复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7《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
时代文化人优越感。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编辑、校勘工作创始人,他之前这工作也有人做,但远没他工作量大。他整理“六经”,让这些文献可以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后世人,可谓功德无量。因为“六经”都是春秋和更早文献,里面记载那些事件、文化,和后世中国(战国以后)很不样。如果没有“六经”,现代人几乎没法解读上古中国。
如果没有孔子系统整理话,“六经”就只是些保存在不同主人手里零散篇章。下面紧接着就是战国大变法、大战争时代,战国人对上古历史、贵族社会历史都不关心,更不会有人做这种工作,这些零散篇章会大量散失、失传。再经过秦始皇焚书,战国以前真要成为历史空白。
万幸,有孔子整理“六经”,有他开创儒家传承“六经”,才把这些珍贵史料保存下来。至于和左丘明那点著作权小纠纷,倒不是太值得强调,毕竟孔子都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没声称自己有著作权。
从实用(意识形态)角度讲,“六经”对战国以后中国意义不太大,因为社会结构全变。后世科举制度,主要命题范围就是这些经书,其实世人对它们内容都是似懂非懂,在帝制时代中国没什实用价值。科举制度和儒家经典绑定,是古代中国(汉)文明走向没落最重要原因。
但从文化和历史角度上看,孔子整理“六经”意义就太大。清代乾嘉学派搞考据,才开始发掘出“六经”反映上古、春秋社会历史细节,所以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到西方现代学术方法传进来以后,“六经”更是现代人解读战国以前古史基础,很多工作还没做完。比如写过《周灭商与华夏新生》(见“外篇”),就用很多“六经”里内容,它们很多可以和考古发现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1《左传·成公二年》。
2《论语·宪问》:“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3《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4孔子历经季氏几代人依次是:季武子、季悼子(早夭,未继位)、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