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有个原因:孔子当大司寇这几年里,他身边家人、学生,大都当官发财不说,还有些人当移民,把家产都转移到国外,主要是西邻卫国。比如子路大舅子颜浊邹,现在已然不是颜家庄泥腿子。
这未必是孔子授意,他不定都知道,知道也未必管得。现在,他去卫国谋发展,那里正好有人接待,算是无心插柳,歪打正着。
齐鲁关系密切,来往多,但去卫国就是“探索未知世界”,孔子还没正式去过卫国。他二十多年前陪南宫敬
秋后期也是二流大国,就是鲁国、卫国这样规模。
比如孔子罢相、辞职这事,背后有很凶险斗争,也显示三桓对孔子失望和不满。子路替孔子办事最多,他当着季氏首席管家,这是风口浪尖上位子,想不得罪人都很难,但他就是没被卷进去,季桓子照样要用他。这需要非常高超头脑和手腕。
不过子路这人平时有心思,到生死关头就容易犯冲动,他登场和谢幕,都有点像李逵,这造成后世普遍观念。
到齐国,老齐景公按接待外国卿相标准接纳孔子行。按说孔子这时已经不在职,受这种招待算是超标,或者破例。厚待来本国讨生活外国贵族,算是齐国大传统,追溯起源话,至少要到百多年前齐桓公。
这时,齐国老丞相晏婴已经去世。孔子当年不太喜欢晏婴,现在却有点怀念这个人,可能是因为在官场上历练番,他体会到晏婴弥合君臣上下辛苦。晏婴为人诙谐大度,不拿架子,在列国贵族圈子里很少见。孔子说:晏婴这人擅长和人交往,开始觉得没什,但相处时间越长,就越尊敬他。12
老齐景公并不打算给孔子任命什实职。因为孔子在鲁国没太深根基,对齐国用处不大,他和三桓无法共事才辞职来齐国,如果太重用,肯定影响当前齐鲁关系。
其次,孔子提倡“君君臣臣”政治理念,也没法在齐国推行。齐景公在位已经五十多年,他早年扶植些势力不大、比较听话贵族,有老牌国氏、高氏,有外来异姓陈氏。这些人直比较恭顺,但到齐景公晚年,他们势力已经很强大,互相盘根错节,结下不少宿怨,也非常排斥外人。孔子在鲁国搞尊君,堕三都,这些贵族看在眼里,都知道于己不利,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孔子在齐国得势。
在齐国干耗段时间,孔子发现实在没有当官可能性,失望,要回鲁国。
《史记》说,孔子这次离开齐国,是因为接待标准不够高,老齐景公算账:按照接待孟孙家族标准,有点低,按照接待季孙标准呢,又有点高,应该按低于季、高于孟标准安排孔子食宿。结果引起孔子不满,告辞走人。其实这说法不对,孔子哪敢奢望高过季氏或者孟氏。他是当官习惯,没官做闲不下来。
但他回鲁国又不适应,思来想去,决定去卫国试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