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天下,秦、魏等地变革,基本上都是样套路,而这个
想要这做,又需要三个先决条件。
其,山海是归属于君王所有,并且君王要善于利用这个所有权,获得财富。
其二,在官营经济之外私营经济,定要发达,使得民众大量交换,才会导致缺钱,然而售卖粮食。
其三,民众经营土地,定要有利可图,拥有除去租税和自己吃那些后盈余,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工商业发展,才能够使得君王所获得山海所有权挣到足够钱,并且这些钱可以转化为君王想要东西。
针对这三点,田和仔细研读,也终于明白这三点内容引申出来种种变革手段和体系道理。
少粟米,那就是用粟米做等价物,所以钱这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着神圣性。
他虽然没有解释黄金为什天然是货币,但却在这个时代就理解等价物概念,并且提出“操控物价”想法。
对此,管仲举个例子。
“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令曰八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九。”
这只是个极端假设例子,但放到后世两千年后明代实行货币税那些乱象,正可以对照解读:
针对第三点,也就是民众经营土地要有盈余这点,这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工商业基础,所谓“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
对于这点,管仲提出手段有两个,相辅相成。
个是相地而衰征,也就是考核土地肥沃程度,制定不同税收标准,形成差级地租。
而要形成差级地租,又需要做到“与之分货”。
与之分货,也就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在齐侯直辖范围之内,取消“公田”制度,将土地分给民众、所有权仍属于君主,以此取缔民众“公事毕乃敢治私”劳役地租,用实物地租取代,激发民众积极性。
想要让金属货币在某个时间段内贬值,只需要将实物税变为货币税,比如现在大量征收货币税,那短期内实物价格就会下降,因为人们需要尽快将自己手中实物换为货币,这就可以使得拥有货币人,获得更多财富:管仲认为凭自己手段,齐桓公定然是齐国第有钱;而后世当然这就是商人大地主可以借收货币税时候大肆敛财时候。
而齐国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地实行货币税,甚至于实物税还在努力地和劳役地租进行战斗。
这种理论推测出来东西,没有考虑到货币税和货币流通之后带来租税货币化、短期高利贷、缴税期富商压价等问题,但理论需要是不断弥补,此时齐国已有这样想法,实际上已经颇为难得。
所以齐国历史经验,其实富国手段和道理体系都是有,难得就是怎对照现在情况实行。
既然是体系,自然要有与之配套内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