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会提前离开敦煌?原因是敦煌白天晚上温差大,气候干燥,体质本来就差,
糖块和鸡蛋。
在莫高窟毕业实习
1962年,是大学生活最后学年。按照北大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惯例,毕业班学生可以选择洛阳、山西和敦煌等若干文化遗产地参加毕业实习。当时有不少同学都想选择敦煌,因为莫高窟在大家心目中是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典型。对而言,敦煌同样是内心格外向往地方,敦煌那远,如果能趁着毕业实习机会去看看,正好可以却桩心愿。所以也梦想着去敦煌参加实习。
最终系里决定和另外三个同学去敦煌,当时别提有多开心。把敦煌之行想得格外美妙,那些敦煌图片为勾画个格外美好世外桃源。结果没想到跑到敦煌看,除令人震撼石窟艺术,其他各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尤其是当地生活条件,对来自北京、上海们而言,简直是想象不到艰苦。
但最吸引们还是窟内壁画和彩塑。
们到敦煌就迫不及待地想进洞参观,负责给宿白先生和们几个讲解是大名鼎鼎史苇湘先生。史先生是四川人,说着口四川话,听不太懂。但是史先生讲起敦煌来,非常有激情,很吸引人。洞中温度远比想象要低,感到有股刺骨寒气从地层蔓延上来。然而看着洞窟四壁色彩斑斓壁画,就忘记寒冷。
整整个星期,史苇湘先生带领们几个远道而来北大青年学生,攀缘着被积沙掩埋崖壁,个洞窟个洞窟地看过去。从北凉、北魏,到隋唐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随着洞窟个个在们面前敞开,们忘记疲惫,空气也好像变得温暖。们仿佛置身于个华美圣殿,完全沉浸在衣袂飘举、光影交错壁画和塑像艺术中。
1962年也是敦煌历史上个重要时刻。
正是这年,周总理批示拨出巨款,启动敦煌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为配合1962—1966年大规模加固工程,需要在窟前进行考古遗迹发掘清理,可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没有专业考古人员。常书鸿先生向正在敦煌莫高窟带着学生毕业实习宿白先生提出,希望北大考古专业可以推荐四名参加实习学生今后到敦煌工作。这四名学生,除之外,还有马世长、段鹏琦和谢德根。到毕业分配时候,宿白先生向常书鸿推荐和马世长两人,们俩被正式分配去敦煌。马世长后来也是著名佛教考古专家,回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书,从事中国佛教考古教学与研究,他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敦煌文书研究、佛经版本校勘等。2013年,马世长因病去世。最终留在敦煌,就个人。
那次实习没有结束,就离开敦煌,最后实习报告也是在上海家里整理写出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